APP下载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高校发展战略思考

2009-07-27刁兆峰张辅松

关键词:发展战略高校系统

刁兆峰 张辅松

摘要:依据超循环理论,作为人造系统的高校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系统突变三大生命系统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三大循环特征;超循环理论原理可以用于高校发展的实践,实现推进开放、强化人本、竞争协同、信息反馈、继承创新和控制突变等方面的战略创新。

关键词:超循环;高校;系统;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18

作为管理哲学的重大发展,超循环理论是德国科学家艾根(Manfred,Eigen)于1970年提出的。超循环理论起源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它揭示了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超循环的规律。超循环是一种高级循环,属于第三级循环,它由若干催化循环构成,而催化循环又是由简单的反应循环构成的。超循环理论创立后,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特别是引入到管理学之后,对整个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发展的战略创新问题。

一、超循环理论的系统进化原理

(一)开放性原理

超循环是开放的系统。热力学指出,一个封闭系统自发地趋向于无序,系统无序度熵自发地趋向于极大。系统只有开放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以抵消系统内熵增,使总熵逐步减少,系统才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并继续循环下去。

(二)自稳定性原理

开放性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其充分条件。开放性可以导致系统产生有序,但也可以使其保持无序和混乱。为了克服熵增,保持系统现有的信息,系统必须在内部形成一种自稳定机制。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不断运动的情况下形成的某种定态,它是远离平衡的。虽然各个部分是不停变化的,但总体上表现为某种静止。超循环具有自稳定性,即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系统内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时,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达到新的平衡。

(三)突现原理

突现是指不同的部分相互联合,形成新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和整体性的过程。在超循环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有循序渐进的进化过程,系统内还发生突现,突现就是系统的突变。超循环理论所展现的突现,一种是由信息库内基因的突变起因而后导致功能结构突变的信息控制性突现,另一种是不同系统通过各自的产物形成互为有利作用导致的超系统综合性突现。

(四)选择评价原理

选择评价原理是系统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关于系统好坏与否、进化与否的自评价和进化道路的选择作用。系统内的自动评价机制是竞争,竞争可刺激系统高水平运行,分辩系统优劣,加速系统综合进化和淘汰低水平系统。系统内存在竞争并非没有合作。相反系统内竞争与协同、整合并存。

二、高校系统的生命及超循环特征

高校是由多元素、多层次所构成的具有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功能的人造系统,它具有人造系统的诸多共性,如具有目的性和可控制性,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并具有自组织作用的开放系统等。运用超循环理论分析,高校系统还具有超循环的特征。

(一)高校具有的生命系统特征

1.新陈代谢。高校系统从外界获得资源,内部的教育、管理和科研机制将得到的资源整合起来,经过高校系统内各种循环消化吸收为高校内部的生产要素(这一过程也称同化过程)。与此同时,高校消耗各种资源,生产出各种合格产品诸如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合格毕业生等(这一过程称为异化过程)通过这种吐故纳新或同化异化过程,高校系统完成了自身的新陈代谢循环。

2.自我复制。高校通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使自身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自我的不断复制。而且,这种自我复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复制出来的是一个更高级的自我。

3.系统突变。高校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变化,社会需求变化,就业形势变化,教师思想转变,教学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竞争态势变化等,都可以影响高校发展状况,从而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即系统突变。

(二)高校系统具有的超循环特征

1、高校系统中的反应循环。高校系统是由教学子系统、科研子系统、学生子系统、招生与就业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和后勤服务子系统等整合而成的,见图1。

由图1可见,每一个子系统都相当于一个反应循环。例如,学生子系统,底物S对应于输入的新生,酶E对应于培养目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等,E;对应酶-底物、E对应酶-产物复合体,产物P对应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反应循环中,底物S通过催化剂E的作用,生成产物P。又如科研子系统中,科研目标和科研信息等输入相当于底物S,科研人员和科研设施相当于酶E,经过科研子系统的反应循环生成新的科研成果P。

2.高校系统中的催化循环。高校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在时间轴上相互联系形成催化循环,每一个子系统(反应循环)在某一阶段的工作都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提供了催化支持,见图2。

如图2所示,科研子系统的催化循环是指科研子系统内部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每一项科研工作S1都是在已有科研经验积累和科研成果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该项科研工作又会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催化E1支持,第二阶段的科研工作又会为第三阶段的工作提供催化E1支持,依次类推;学生子系统也形成了催化循环,人们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在学生工作实践中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学生问题S,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学生问题的结果不仅使人们的经验更加丰富,而且又可能在新的层面上产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新问题E,如此不断循环。招生与就业子系统也有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它以已有的招生就业理念、市场信誉、生源、就业渠道、毕业生用户和学校声誉等为基础,提炼出新的招生就业理念,树立更高的市场信誉,优化现有的生源和就业渠道,寻找更多的优质生源和毕业生用人单位,采用合理的招生就业策略,实施名校战略等等,并为新一轮的发展打下基础,形成催化循环。

3.高校系统中的超循环。高校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催化循环)在功能上偶合起来,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一个超循环系统,见图3。

图3中R为科研子系统;H为人力资源子系统;L为后勤服务子系统;T为教学子系统,S为学生子系统,A为招生就业子系统。

按照超循环理论的选择评价原理,形成高校超循环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竞争又协同,从而选择和进化,使高校不断发展。以科研子系统R和招生就业子系统A为例,它们偶合在一起,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R和A之间存在竞争,它们竞争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都希望得到领导更多关怀与支持;另一方面它们互为对方的“催化剂”,R的能力增强表明高校科研能力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随之提高,作为结果A的能力也会提高,A既可拓宽更多的优质生源又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提升就业水平,将毕业生输送到更具竞争实力的工作单位。反过来A为R提供智力支持和合作机会,A招到的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会逐步地或直接地参与科学研究,增强R系统的科研实力;那些分配到实力强的公司和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可能与R开展科研合作,进一步提高R系统的能力。从以上分析可知,R和A两者的偶合,使双方都能得到对方的催化支持,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加速对方的发展。高校系统各催化循环子系统就是这样偶合起来形成一个既竞争又协同的超循环,从而促进高校系统不断向更高层面发展,推动整个高校不断前进。

三、基于超循环理论的高校发展战略创新

既然高校是一个具有生命的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具有超循环组织的基本特征,那么,按照超循环理论的系统演化原理,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现实情况,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发展战略创新。

(一)推进开放战略

开放是高校超循环存在与发展的前提,高校超循环和其它系统一样,在封闭的状态下必然导致熵增,走向无序。只有开放高校超循环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与流通。比如引进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有价值的信息情报。这样,才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抵消高校超循环内部熵的增加,使高校超循环处于非平衡或远离平衡态,即造成高校超循环有序发展的外部条件。只有开放高校超循环也才能向外界输出正熵,比如,辞退不称职的教师,开除不合格的学生,抛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等。我国高校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完全充分全方位开放,与外界交往才会越大,信息交流才会越多,高校超循环才会更具生存和发展活力。

开放包括对内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就是要充分循环利用高校超循环内部的资源,加强高校超循环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院系之间、教研室之间、学科之间、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理顺关系,减少内耗,增强内部活力。对外开放就是高校超循环要置身于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大环境之中,要开辟国内与国外两个教育市场,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教育资源,促进与外界进行人、财、物和信息的交流,吸收环境中的优秀成果,加强校际合作,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为了占据国际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权,赢得更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高校应视具体情况,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速度,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开放程度。

(二)强化人本战略

人是高校的第一资源,是高校超循环的基本元素。促进人的发展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人的发展也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反应循环还是催化循环或超循环都得靠人去发展去推动。因此,人本战略是高校超循环发展的根本战略。人本战略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超循环发展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全面发展为本。不仅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包括学习时间、方式和内容等,就是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杨,使学生对教育要有“参与性”和“选择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必须坚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从高校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到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系列的改革。其次,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培养教师和尊重教师,发挥教师在高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实现高校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竞争协同战略

按照超循环理论系统演化的选择评价原理,合理的竞争机制可以使系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选择,汰劣留良,充分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具体到高校超循环系统而言,合理适当的竞争可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机制,使高校超循环发挥最佳效率。

因此,在用人制度方面,高校应尽可能创造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优选拔机制,通过竞争鉴别优劣,比较高低,优胜劣汰,在竞争上岗时,要做到“四公开”即公开用人岗位,公开用人标准,公开用人制度,公开竞争结果,形成一个万马奔腾,优胜者脱颖而出的局面。在物资采购,项目招标投标方面,也应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性能、质量、目的、要求、时间、进度、资质、标准等,按照专家评审与领导集体决定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最后决定胜出的单位和个人。

需要指出的是,超循环理论系统演化的选择评价原理所阐述的竞争是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它强调竞争与协同并存。因为过度竞争会造成人员之间的隔阂和信息垄断,没有协同就会出现有的高校科研经费的数量上去了,而教学质量却反而下降了的现象,没有协同高校催化循环就无法形成高校超循环。实际上,高校任何一项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完成都需要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人集体协作,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大量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的形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显著标志。正因为如此,高校超循环内部要建立既竞争又协同的互动机制,提倡团队协作精神,强化各系统结构、各子系统要素职能和各种行为的协同,发挥知识的协同效应,永葆高校超循环青春活力。

(四)信息反馈战略

根据超循环理论的进化原理,任何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实现自身目标,都离不开负反馈调节。高校超循环也不离外,它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依靠这一机制及时、准确地觉察内部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思想,管理效率,教学效果,学生质量,科研动态等条件和外部宏观政策,就业形势,市场需求等环境的每一变化并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方能使高校超循环时时保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保证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地发展,从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入WTO之后,特别是在网络渗透到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下,高校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竞争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与教育信息网络体系,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和更加重要。

(五)继承创新战略

继承与创新是高校超循环发展的基石。根据超循环理论关于生命系统自复制特征与超循环形成机制的认识,生物体会使进化的和选择的信息传递下去,并通过自我选择,自我优化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高校超循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也会不断积累起一些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校舍、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实验仪器、实习基地、教学成果、科学发现、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著名校友、著作专利、品牌技术、社会声誉、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图书情报资料支撑网络等,这些积累和高校超循环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骨干都是高校超循环系统的宝贵财富和高校超循环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应给予高度重视,始终注意对他们的继承和保护。

当然,继承应该是有所选择,有所创新的继承,因为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与变化,高校超循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原来有助于高校超循环发展的某些积累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而成为高校超循环发展的障碍,所以高校超循环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一方面,要不断对其加以审视,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取其精华,重视已有积累的应用,尽可能发挥其效能。高校超循环要在注重原有积累的基础上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机制,创新教育手段,创新管理目标,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创新教育环境。这不仅是高校超循环自我复制的需要,而且是其向更高层次更高级循环发展的需要。

(六)控制突变战略

超循环理论所论述的突现,一种是信息库中基因突变而导致功能结构突变的信息控制性突现;另一种是不同系统通过各自的产物形成互为有利作用(催化)导致的超系统综合性突现。按照突现原理,在高校超循环演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随机性“相变”,形成新的系统和结构。但是这种随机性“相变”是把“双刃剑”,既可能向好的方面质变,也可能是事与愿违,向着不利于高校超循环发展的方向变化。因此,高校应该审时度势,正确应对。

1、适时控制突变。如果随机性“相变”形成的新系统,新结构,新功能是高校超循环所期望的,就应及时创造条件大力推动其向有利于高校超循环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尽量避免这种随机性“相变”的发生。这是一般原理,但由于处于临界点附近的系统其内部会出现正反馈放大机制,在常态下,微不足道的微涨落,此时可以放大为巨涨落。所以对于处于临界点附近的系统进行调控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操作时,高校应对发生突变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科学预测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摸清事变可能出现的走向规律,准确把握突变的临界点,然后适时采取果断措施,其效果往往“如鼓应桴”。

2.主动控制突变。在控制突变的过程中,不应消极观望,静观其变,而应未雨绸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人为地制造一些反馈回路,使系统有选择地放大有可能产生我们希望的结果的某些微小的“涨落”,从而使突变产生有利于高校超循环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可以尝试利用负反馈机制原理,人为地制造一些负反馈回路,使系统有选择地抑制有可能产生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的某些微小“涨落”,从而达到扬长避短,控制突变为我所用,促进高校超循环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高文盛)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高校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