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

2009-07-27李红革

关键词:政治思想异同康有为

李红革

摘要:分析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政治思想的主旨、宪政思想、启蒙方式和效果、社会变革的动力源、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思想上的回归等方面思想的相同之处,论证了他们在反满反专制、救国之路径、理论风格、宪政模式、国家政体、尊孔保教等几个方面的相异之点。同时,对康梁政治思想的异同之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思想;异同;启示

中图分类号:K256.5;D69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10

一、康梁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康梁政治思想的相同之处

1.政治思想主旨相同。他们的政治思想主旨都是反对封建专制,探讨怎样发展资本主义,如何解决民族危机,即是说通过何种方式变革中国社会,这是他们政治思想的最大相同点。他们尽管都出身于封建家庭,却很鲜明地反对和批判封建专制,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拯救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后,为救国家于危难,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实现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起草了“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的《万言书》,大胆提出“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的改良主张。康有为批判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他在《民功篇·尧舜》中说:“至申不害……媚其时主”,“倡为尊君抑臣之论,而秦乃得大变先王之制,以自尊大,于是君臣隔绝矣”。梁启超认为,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已到了“去陈用新,改弦更张”的时候,变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他说:“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们政治思想的主流具有进步性,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宪政思想略同。19世纪60—70年代以后,一些有识之士洞察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船坚炮利,而且在于制度的先进。于是遵循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开始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列强“长技”之最高体现的宪政制度正是康有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一剂良方,其核心点就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他希望通过制度的变革强国富民,医治民族的“沉疴”。在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积极协助康有为宣传变法维新,两人的宪政思想基本一致,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极其强调民权的重要性,他认为西方强盛、中国衰弱的根源在于民权的有无。

3.对社会变革动力源的认识相同。历史表明,世界历史上成功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康梁等维新派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身上,企图在皇帝的支持下取得变法的成功。对人民群众,康有为的态度是敌视的,他将甲午战后正在兴起的农民革命势力斥之为“乱党”、“暴民”。他把对内“平乱”,对外“御侮”,并提为两项相连的任务,主张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梁启超虽然在感情上同情下层人民,主张开民智,兴民权,但是在政治态度上同样看不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他看来,民众由于缺乏近代民主意识,不经过思想启蒙,是不能胜任参与国家大事的重任的,因而鼓吹“开明专制”论。

4.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相同。王阳明的心学是正统理学的一个异端,在中国近代受到推崇。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陆王心学思想。康有为认为:“以天天为家,以地地为身,以人类为吾体,我爱之周之,血气通焉,痛痒觉焉。”可见,康有为要以人的主观精神来拥抱、感通整个宇宙,以普通的仁爱精神取代主宰宇宙的冷酷的“理”。梁启超认为,以心为主宰,不依于天地万物,他将心力与佛教的“三界惟心”说加以混合调制出作为创造性源泉的“烟士批里纯”(inspiration),意识到“三界惟心”,境由心造,人的潜在创造力就可以释放出来,则“人人皆可以为豪杰”,也就是说,一切伟大的创造性事业都起源于灵感激情。总得说来,康梁对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做了大量的阐释、分析和论证,认为中国的救亡,靠的就是“自心”所激发的情感意志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和调动人心中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进而推进中国的救亡富强事业。

5.思想博杂和回归性相同。康梁政治思想中既有反封建主义的思想,也有赞扬封建主义的思想;既有赞美资本主义的思想,又有反资本主义的思想。纵观历史来看,维新变法前期以反封建思想为主流,中期掺杂有反资本主义的思想,后期以赞扬封建主义为主。从一个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斗士出场,以一个顽固的封建主义的维护者收场,康梁在他们的政治和思想历程上整整划了一个圈,从而实现了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早期,康有为是反对封建主专制统治的勇士。辛亥革命以后,他积极参与各种尊孔活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并亲自参与了张勋复辟。梁启超早年是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斗士,努力挣脱传统事物与文化的束缚,反对复辟倒退,维护共和,追求立宪。但是从1903年底,问政求学美国之后,他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的文章,表示他已经放弃了曾极为推崇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说,转而服膺伯伦知理、波伦哈克的有限君主立宪制学说,提倡“开明专制”。

(二)康梁政治思想的差异之处

1、反满、反专制的不一致。在反满问题上,康梁的观点有差异。康有为认为,清朝统治是“古今至仁之政,满汉一家,保皇就是一切”。而梁启超则认为反满革命是合理的,他认为“反满是救国之要著,满洲政府如同朽木不能生华,雄鸡不能育卵”,并发表了《自由书》倡导革命的言行。在反对封建专制问题上,康梁的观点也不一致。康有为认为圣主用专制之权以变法,是救中国,而主张自由、民主、共和是亡国之言。梁启超的见解截然不同,他一方面主张彻底破坏专制政体及其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热情宣传民权、自由,向往民主共和。他说:“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于是凡百经营,凡百措置,皆为保护已之私产而设”,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救国之路径不一致。变法之前,康梁都主张通过变法改良来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变革的近期目标是英、日式的君主立宪制度,终极目标是“大同”社会。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始终抱着公羊三世说不放,认为历史必须沿着据乱、升平向太平盛世演进,相应的政体只能是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不可“躐等”,不能跃进。而梁启超到日本后,一度与孙中山接近,倾向革命,此事被康有为遏制后,梁启超专心发动自立军勤王起义。起义失败后,受好友唐才常被杀的刺激,梁启超又倾向革命。同时他阅读了吉田松阴、穆勒、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著作,思想激

荡,卢梭的《民约论》对他影响尤大,认为是最适合医疗中国之病的良药。他抛开了维新变法理论,转而主张“破坏主义”,革命排满等激进思想。

3.政治理论风格不一致。康有为的政治理论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梁启超的政治理论风格具有理性而务实的气息。在理论的创制方法上,康有为是先立论后找证据。事实上,康有为言重于行,议政多于参政,他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实干家。而梁启超继承中国先秦学术的主流,即理性主义精神,同时又注重务实。他的理性务实主要倾向于尊重客观事实,不虚美,不隐恶,持论公允。梁启超言行并重,既是政治家、思想家,又是实干家。他直接参政时间多于康有为,又践行自己的主张,如策划唐才常起义,组建政党,讨袁复辟等。

4.宪政模式不一致。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显著特色是“托古改制”,而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则是更多呈现出“善变”、“易变”或曰“流变”的特征,曾一度主张民主革命。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出发点是改良、渐进,他始终坚信依靠君权变法是当时中国最佳的变法模式。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依然坚持“托古改制”,尊孔复古,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而梁启超在宪政路径的选择上,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一革命一改良的转变过程,一度主张民主革命,走出了改良的藩篱。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形成虽晚于康有为,但就总体的政治诉求和价值取向看,却比康有为要激进得多,更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大变之后,康有为仍然痴迷于复辟帝制,并在1917年策划了张勋复辟,从而,由曾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人倒退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人。与康有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梁启超自认为“学谫才绵”,“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未成,数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因而始终坚持“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和“更研哲理牖新知”的治学之道,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到日本期间,梁启超积极吸纳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自我扬弃,宪政思想日趋成熟。

5.尊孔保教不一致。康有为一贯提倡的尊孔保教论,康有为把孔子学说拔高到宗教的地位,尊为“孔教”。前期,作为康的门生,梁启超是积极主张和提倡尊孔保教的。在《变法通议》文中,梁将“保教”与“保国”和“保种”一道看作是变法所要实现的目标,指出“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但1902年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自今以往所当努力者,惟保国而已”,公开反对“孔教”。梁启超认为孔子学说不是宗教,孔子本人也不是宗教家,孔子学说讲求伦理道德,治国安邦,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学说,是入世,而不是出世。

二、康粱政治思想异同原因分析

(一)相同之因分析

康梁生活的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是相同的。这是形成共同的政治思想的基础。

1.受政治经济条件制约的一致。康梁政治思想中缺少彻底的、完整的反帝反封建内容,思想启蒙工作软弱无力,对社会变革力量茫然及困惑,后期又放弃资本主义立场回归到封建阵营等。这些局限都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薄弱有密切的关系。现实力量不足,只有求助于精神力量,因而在康梁政治思想中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

2.受文化条件制约的一致。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滞后使得先进的国人在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中缺乏思想武器。历史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必须向西方学习。当时进行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华民族危机向正在侵略自己的西方列强学习。这就决定了这种学习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和“功利性”,因而也就难以对西方文化做出客观的、准确的理解和判断,难以吸收西方近代文明的“精髓”。中国近代文化滞后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进入近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冲击,整个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封建主义文化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大批知识分子仍然是在传统思想文化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康梁就是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思想条件下,展开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使其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思想文化武器,始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始终看不清社会变革的真正力量。

3.受时代背景制约的一致。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近代中国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在“救亡”的感召下,康梁走上了变革社会的道路。因而,在他们政治思想中“救亡”意识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启蒙工作的力度。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西方社会的发展有时间差。当先进的中国人在热衷追求资本主义制度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开始显露自己的弊端。当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传人中国的时候,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社会主义思想也相继传人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的中国人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内接触到这两种思想。梁启超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批判,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流露出来的反资本主义倾向,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弊端的过早的体验和认知,使得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难以作出理性认识。这也为他们日后的思想回归埋下了伏笔。

(二)相异之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表明:“影响一个世代人群的政治,社会价值最重要的经验和记忆,常常发生在这个时代人的青少年时期”。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思想之相异性,主要和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同的个人阅历和思想性格的差异有关。

1.个人阅历的差异。康有为矢志科举,将自己的前程、家族的荣耀全部寄托于科举。他青少年时期把主要精力投入了科举之业。他对知识的追求,往往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和仕途的需要。这对于他重“致用”轻“求是”的政治理论风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梁启超青少年时期注重对知识的探求目的在于“求是”,因此,逐渐养成了他的重“求是”轻“致用”的理论风格。梁启超本人对传统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加之他对于哲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有所造诣,他既是一个博学之士,又是一位贯通古今的通才,他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2.思想性格的差异。第一,康有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且主观臆断,过于自信的;梁启超勤奋好学,求进思变,亦公允客观,实事求是。梁启超与康有为有最相反之一点是:康有为太有成见,而梁启超太无成见。无论做事还是治学都这样。康有为常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求进。启超不然,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然启超以太无成见之故,往往徇物而夺其所守,其创造力不逮有为,殆可断言矣。”第二,康有为严厉、刻板,家长制作风甚浓,缺少人情味;梁启超和善、平易、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和蔼可亲。如对梁启超与孙中山“两党合作”之事,康有为怒火中烧,立即派叶迈觉携款赴日,勒令梁启超前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并为武装勤王筹措经费,不许稽延,其作

风之霸道,可见一斑。又如1900年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以后,梁启超前往香港面见康有为,汇报有关起义军起义失败的情况时,康有为竟“击之以椅”,一顿毒打,梁启超被击致伤,跪在地上苦苦求饶,康有为方才罢手。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逃出北京,事后写诗恶毒咒骂梁启超是忘恩负义、禽兽不如之人,并从此完全与梁启超断绝关系,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对此,梁启超十分坦然。尽管康有为与他断绝关系,但梁启超还是不忘他们那段师生、战友情谊。

三、康梁政治思想异同给我们的启示

(一)树立对社会改革的科学认识

1.应对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相继性有正确的认识。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康有为的“改良”和梁启超的“改良”与“革命”都具有进步性,都是中国革命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尽管历史经验证明,资产阶级的“改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共和”之路在中国同样也行不通,但他们勇于思索,敢于斗争的精神永垂史册。通过对康梁政治思想的异同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推动社会前进的方式方法上,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新社会的助产士,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革命前一般均有较长时间的酝酿,而“改良”思想恰恰是革命思想发动的前奏和重要武器;革命涤荡过后,取得政权的工人阶级,主要精力应该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必须稳妥,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和人们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兼顾效益和公平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一要坚持改革,二要保持社会稳定。

2.应对社会改造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正确认识。社会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上推进,康梁的认识缺陷在于把“改良”或“革命”看得过于简单,急于求成。他们既没有进行彻底、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也没有提出完整、系统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们一味强调社会制度变革,幼稚地认为只要实行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社会问题就会自然解决,犯了制度决定论的错误。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业中,我们要吸取近代史上的这些经验教训。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但是它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因此,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一定要注意全面培育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关键,我们一定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先进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激发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康梁思想中带有唯意志论色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这些条件在中国近代史上长期存在,致使唯意志论在好几代政治人物的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如今,产生唯意志论的某些社会条件依然存在,致使唯意志论的现象还可能在某些人,乃至某些领导人那里得到延续,所以,我们在教育人们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人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当然,我们在反对唯意志论的同时,又要反对“不作为论”。

(二)要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正确认识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康梁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面对这个问题、并在现实斗争中对之表明态度的有志之士。他们既反对过封建主义,同时也对资本主义进行过严厉的批判;既进行过反对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启蒙,也不自觉地进行过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启蒙。从结果来看,他们的反封建启蒙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封建主义思想堡垒,因而没有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没有完成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理应完成的任务。他们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启蒙给当时从事政治斗争的进步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慰藉,同时也给更多的变革者带来了思想混乱,也引起了他们本人思想上向封建主义的回归。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他们所进行的反封建主义启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积极的、进步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而他们进行的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启蒙虽然具有真理性和正义性,但是缺乏理性和现实性。

今天,中国社会封建主义残余仍然存在,时刻毒害着党和国家的肌体,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虽然现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不少人对其心怀敌意,这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封建文化中既有糟粕,又有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既有政治、精神腐朽的一面,但资本主义所经历的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又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概念,对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剖析、剥离,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服务,仍然是当今理论家和学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文格)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异同康有为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