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文的朗读
2009-07-24王敬文
王敬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了解古老的文化,首先应从了解并懂得古代的文字,能读通读懂古代的文字开始。对于高中生来讲,熟读高中课本中的精选篇目,读透其中的文义,无疑是进一步了解古文化最好的捷径。然而,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们宁可去仰慕那些充满“之、乎、者、也”的文章,也不愿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由此造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文教学成为老大难的问题。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宁愿与周公结缘。解决学生这种懒于学习古文的办法有千万种,我认为加大学生朗读古文的力度,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朗读在古文中的重要性早被人们认同。如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小时侯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宋朝的朱熹也有“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说法。清代文学家姚鼐也有“放声疾读,久之自悟”的观点。古人读古人文字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今人,更何况我们初学古文的高中生呢。我们学习古文就像古时小孩学习文字,不但需苦读,还需拿出学外语的劲头,外语尚能学好,我们古人的文字更是能学好。
虽然我们都能认识到古文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是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们教师中总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担心,怕孩子读不懂、读不透,更怕学生只是表面的摇头晃脑,却不知文意。当然也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孩子从小会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却不知“坐”是“因为”的意思,而误解成现在汉语“坐着”的意思,也是由于此,一些人提出“会读就能懂吗”的疑问。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个别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的结果是对古文产生兴趣,是对解读古文产生一种动力,它像一股强劲的气流逼迫着我们去读懂它,这时教师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课下注释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适时的对课下注释做系统的讲解,并且把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顺势带到对古文阅读的理解中,这时单纯的古文知识就变成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带着文章的情思,带着学生的疑问,带着老师的深刻讲解,古文这块“硬骨头”就非常有可能变成“香饽饽”。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是教学过程中最需要激发出来的,与其一遍一遍的告诉他记住什么样的知识,不如让他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作用远大于不断告诉、不断测验的作用。因而在古文教学中,我认为加大学生读的时间,反复的读,出声的读,极其重要。放下对古文注释不停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多出一部分来给学生大声的朗读,让他自己去品味去欣赏,去通过课下注释了解文章意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我们再去启发;“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我们再去启发,我想此时我们的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朗读的形式上我们已经做过很多的研究,并且收到很多的成效。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给学生在朗读中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现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是我们有更多的方式去范读,并且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和文章相关的欣赏性的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笔者对于这种形式有些质疑,先进的未必全是好的,就看如何使用。如果本着学生能够正确的通读古文,我觉老师的领读更加的重要,没有距离感,同时又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此时老师的古文功底也能显露出来。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不要老师,多媒体远程教育都有局限性,老师是情感与知识的结合体,是课堂的一份子,共同的努力才能得到共同的进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如果师生间能够开展朗读竞赛,那真可谓于是与师(生)俱进。同时,在朗读中,大声的朗读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能使心脑合一,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事物都具有局限性,朗读也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会读就会写吗?”、“会读就会用吗?”的疑问,不是有很多人能够读背很多古诗古文,却在写时,胸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无一字可出吗?我想这对于还在上学的孩童还不能下此结论,我们都熟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当我们的高中生,不断地通过朗读来提高对古文的语感,不断地学习古文的知识,增加古文的底蕴,势必会厚积薄发,读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为以后古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课本中的课文只是古文知识库中的一点点精华,甚至可以说是沧海一粟,要打开古文知识的大门,朗读是重要的一把钥匙,但不是唯一一把。但是对于“会读就会写吗”和“会读就会用吗”的疑问,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指导学生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渗透学以致用的意识,用古文为我们今天书写现代文增加一点古时的调味剂。同时要注意读写结合,听说读写这四门功课,缺少哪一门都不可能把语文学好。听说读写,在哪一方面教师注意不到,都可能会误人子弟。
要把一把铁杵磨成针需要耐力和勇气,要把古文知识融会贯通,需要时间和毅力,战胜困难的勇气不可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也是我们掌握古文知识的必需的,用好它,用对它,我们不止是仰慕古文的文采飞扬,而且可以在古文的海洋里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