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天要懂夜的黑”

2009-07-24李守明李国容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孩子教师

李守明 李国容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02年,全球因暴力致死达160万人,其中,自杀占了一半,2007年,全球90万人自杀。全球青少年自杀率逐年增高,手段趋于暴力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报告:2000——2005年,中国青少年犯罪增加了六成八,2006——2010年,预计总量会进一步增加。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呈低龄化、低知化趋势。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达20%。

……

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中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的占1.6%——32%,而且呈上升趋势。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在校情绪不良,如:厌学、偷窃、说谎、抑郁等林林总总的外显和内隐的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也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困扰,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完成。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多中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形式有:

1. 孤僻、抑郁、怯懦,甚至有轻生念头。

2. 孤独自卑或过分自傲、心胸狭隘又自私任性、有攻击行为,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粗话。

3. 厌学、逃学、偷窃、说谎、耐挫力差、考试作弊。

二、浅析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情感的日趋丰富、需求的渐次复杂,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也会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也会逐渐清晰并稳定下来,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不良情绪,需要被关注。如果环境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不能不关注和深思。

(一)生活环境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更有甚者没有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孩子一人起码被三个家庭宠爱着。在这种家庭结构里,孩子习惯了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而这种宠爱又往往集中在对其物质要求的满足上。于是这类孩子慢慢养成了任性、霸道的性格,缺乏同情心,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家庭环境之外的环境,无法与同伴和睦相处。同时,这类学生自我表现欲强,但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自尊心很强,喜欢表扬,却不愿接受批评,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更是承受不起,于是逐渐产生了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

(二)选拔人才机制的原因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学校、学生也不例外。曾经听到家长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现在我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那么就欠他一个体面的将来。由此可见,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以分数作为升学的唯一或几乎唯一的标准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等学习。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胜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只因为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育,告诫不要骄傲自满,要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至于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体验无人关注,因此很多孩子不能从学校生活中获得愉悦感,他们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有些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据调查,我国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导致的压力。

(三)青春期心理烦恼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青春期发育时间也相应地有所提前,女生从11、12岁,男生从13、14岁都陆续进入了青春发育期。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性生理变化感到无所适从,对自己的性心理变化感到困惑或恐惧,如果学校和家长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和对异性交往的指导,那么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有一些残疾,如果被同学讽刺、挖苦,那么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会受到更多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于是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说谎、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等心理现象。例如:我曾教过一个学生,由于长相奇特,被别的学生以“外星人”呼来喝去,他曾告诉我,他为自己的长相感到羞耻,无地自容。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一方面会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此时的父母和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对他们的看法和态度,还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就会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出现心理烦恼。

(四)特殊家庭原因

在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造成的单亲家庭,家中常年有病人或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中,目睹过家破人亡或者因天灾人祸家庭条件明显变化的学生中,孩子遭受到来自家庭的巨大挫折,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学校、社会对孩子的物质和心理关心不够,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有时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法来寻求关注,寻找自己的归属感,但往往这种关注的方式是消极的。

三、管窥心理疏导方法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作为和学生走得最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当然责无旁贷。所谓疏导,即“疏通”和“引导”。“疏通”原是指医患之间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有序地把病人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实现从不愿合作到愿意合作,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把老师作为自己的好朋友,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引导”是指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提高病人的认识,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的转化过程。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互献真情

教师工作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要育好人,爱是前提,尊重是基础,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到班内人际关系上的平等与和谐。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领袖而不是监工。”教师必须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真正地沟通,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教育。

1.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 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板报设置“心语角”;每日“心理小故事”;推荐“心理小游戏”;挑选班级信息联络员;班级设置“心语信箱”;班级网站开辟“我要发言”等方式。

(二)运用宣泄、替代、遗忘等形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反应

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某学生因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满足自尊心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事实上的条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动方面取得好成绩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激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激励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敏锐的洞察力、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仅就激励的技巧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被激励者沟通,找出与被激励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运用突破法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特殊家庭下的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这种自卑情绪若是固定下来,就会严重制约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此时,教师要及时与他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挫折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挫折的根源,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逆境,从长期的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自立、自强,这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突破法。

(五)提高认识,增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村学生的心理疏导必须追根溯源,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共同努力。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及时了解学生家庭、个人情况,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变化,走进他们的生活;三是要改变心理疏导神圣化、说教化的表象,润物于无声,将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消除在萌芽状态。

只有这样,懂得学生的喜怒哀乐,懂得学生心中的“黑暗角落”里的痛苦和挣扎,才能有效的“对症下药”,还学生心灵一片晴空。

猜你喜欢

心理孩子教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最美教师
心理感受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