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2009-07-24韩君华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阅读习惯

韩君华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指导,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与韵味。

关键词:阅读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阅读习惯 审美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课标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往的应试教育过多的关注了工具性,实施新课标以来,又一度出现了偏向于人文性的倾向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做到两者的统一。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拿到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

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对于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里前者是基础,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遍,得其大意,老师必须给学生以阅读方法点拨,否则速读根本无法实现。

在教学实践中应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特征和文体特征,抓住中心,欣赏优美语句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现代语体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

抓住中心,就是要找准选段或文章的关键的词句。找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的方法一是语感,二是分析体会,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找关键词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习惯,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

(二)审美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无论是阅读课内的还是阅读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思考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可是如何使学生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积淀人文素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应该把 “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2.广泛阅读,深入思考。阅读单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搭建广阔的知识平台,鼓励学生多读有益读物,多关注社会发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组织了硬笔软笔书法比赛,设置社会活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等,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展思维能力,真正做到阅读的主人,感悟人生,体会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沐浴着新课标的阳光,教师应转变思想,多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如果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并使之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必定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流连忘返。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阅读习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