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性格的再认识
2009-07-24赵龙
赵 龙
一直以来,人们对林冲的性格解读达成共识,即林冲在接连的打击和迫害下完成了由隐忍到反抗的性格变化。但是经过深入思索,笔者发现这一结论尚需重新认识,林冲的变化仅仅是生存状态和思想认识,他的性格并未有大的改变,作品只是通过生活的曲折将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出来罢了。
一、林冲的性格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呈现不同特征
林冲出身枪棒教师家庭,做着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生活富足,妻子贤淑美丽,用当代视角来看,他应属于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物。他英武豪爽,又彬彬儒雅;他嫉恶如仇,又规规矩矩;他尚武任侠,又谨小慎微。这是典型的矛盾性格,但统一在他身上是合情合理的。在平静的生活状态下,他的性格矛盾达成平衡呈现出文雅的一面,但也不失豪爽,一旦平静生存状态被打破,且无力挽回即呈现勇武的一面,而又不失儒雅。这是英雄林冲的性格在不同生存状态下真实体现。
第七回“林冲出场”就体现了这一性格特征:“只见墙外一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一把折叠西川扇子。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好一派儒将风采,单从衣着打扮看,就是文武双全的气派。他本来是陪夫人到武岳庙上香的,路遇鲁智深,对鲁的武艺大加赞赏,可见他对“武”的痴迷。他和鲁达一见如故,超出阶级局限,与和尚菜园饮酒,更见他不为世俗拘执,英雄相惜,以致忘了去陪伴夫人。在这里他的性格呈现出了豪爽洒脱的一面。
但随后,林娘子青天白日被调戏,“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放走了高衙内。咽下了一腔愤怒,不但自己不打,甚至阻挡鲁智深去追打高衙内,说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这里林冲表现出的是屈辱忍让、软弱可欺的一面。诚然,林冲有害怕失去丰厚收入、美满家庭的一面,但敬畏上级、息事宁人的社会心态和封建等级观念起了关键作用,林冲的性格又转向另一面,一个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林冲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在以后的章回中林冲的性格就交替出现两种矛盾性格,陆谦施计,林冲勃然大怒,把陆谦家砸个稀碎;陆谦追杀到沧州,林冲又大怒,买刀寻仇,血气方刚,正义凛凛。而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等一系列遭遇中他表现的是屈辱忍让,软弱可欺。这里的忍让与第七回中的忍让是一脉相承的,是林冲为挽回局面做的努力,是林冲封建等级意识知法守法的集中体现。直到烧草料场这一毒计的实施,林冲再无退路,大英雄本色方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又与第七回的豪爽英武一脉相承。当林冲恢复旧有生存状态的希望彻底落空时,他不得不走上一条反朝廷的道路,他的性格矛盾平衡被打破,主要呈现其“武”的一面。在上梁山入伙时,他的善良、忍让也有精彩的表现,抵触“投名状”,忍气吞声落草即证明这点。
二、林冲的性格要素中“英雄”性格是主流
林冲的性格虽然呈现矛盾的两重性,但英雄的素质是基础,是主要方面。
林冲能做到八十万禁军教头,足见武艺高强。作者在第五回书中还有意识刻画了这一点。与鲁达相见恨晚,并成为生死至交,可见林冲的人格魅力。柴家庄比武,三下五除二击败洪教头,更是林冲武艺高强的直接体现,杀陆谦更是干净利落,勇武的林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沧州偶遇李小二,既是情节上需要,又是人物刻画的需要,李小二是林冲救济的众多人物中的一个代表。李小二对林冲当面讲:“谁不知恩人大名。”绝非奉承之语,林冲平时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英雄表现可见一斑。李小二对妻子说:“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就要杀人放火。”更见林冲平日嫉恶如仇的作风。林冲重情更重义,遇李小二后,因自己囚徒身份,自认与李小二家交往不便,更见他克己为人大侠品质。在梁山大火并中,尽管作者有意凸显吴用的作用,但如果没有林冲的仗义、主动,晁盖等人入主梁山就不会那么顺利。林冲光明磊落不藏藏掖掖,不搞阴谋诡计,即使是杀人,也杀得正大光明,杀得有理有据。不论是杀陆谦还是杀王伦,被杀者都死得明明白白。这些都是他能成为光照梁山英雄谱的大英雄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喜爱他的重要原因。
三、林冲的性格弱点是封建伦理赋予的
从林冲出身看,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必然的。武的一面,家学渊源,自不必说;文的一面必定是封建正统的伦理教育。在林冲身上“儒”的味道很浓,而儒文化是一种弱德文化,克己复礼的文化,自然在林冲身上呈现出软弱忍让的特征。另外,儒家文化讲究森严的等级制度,林冲的敬上畏上也就不足为奇了。林冲的忠顺思想决定了他的背叛朝廷、背叛阶级的道路的艰难、曲折。
林冲是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忠实践行者,他的行为正是他正统思想的自觉流露;武岳庙受辱是他正统思想的流露;刺配沧州道是他出于对封建法制的遵守和维护;遇险野猪林是封建道德和文化的生动体现;甚至看守草料场的随遇而安,也是他对封建王朝的忠心的显示。
林冲还是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的行为言语多次表明他对封建正统的伦理道德、法制的维护和捍卫。他怒斥高衙内:“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他怒斥陆谦:“杀人可恕,天理难容。”他怒斥王伦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嫉贤妒能”的“奸贼”。
这样,林冲是时时处处按封建的正统道德行事的,本应最正确的他却处处碰壁,处处受辱,他没有意识到当时的社会已腐败透顶,是非颠倒,混淆黑白,官员们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着违法的勾当。在正统社会规则之下,猖獗的是另外一套生存法则,贪污盛行,损公肥私,伤天害理,欺下瞒上,但正义的林冲是不会涉足其间的。一个与时代规则格格不入的人势必“屈沉下僚,受尽腌臜气”,甚至付出血以至生命的代价。林冲是十足的封建正统道德的殉道者,又是官场腐败的牺牲品。
林冲的这种矛盾性格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他的反抗过程是封建统治阶级上层暴露其黑暗腐朽的过程,又是林冲对封建统治阶级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林冲最终反抗的是他认识清楚实质后的宋王朝统治者们,而并没有把这种反抗永久保留、沉淀在性格中,在“招安”问题上,他坚决反对,这是他认清了以徽宗为首的大大小小贪官们的真面目。但他最终没有反抗梁山决策者们的既定方针是他思想深处正统思想又占据了上锋,他不可能反抗宋江打着“忠义”旗号的受“招安”政策,这是他悲剧命运的继续,最终这位英雄抑郁而死,完成了一支以封建正统道德反封建正统道德的悲壮之歌。
四、林冲性格弱点的展示是作家行文的艺术处理
第七回至十一回大段暴露林冲性格弱点,正是作者运思行文的匠心所在,直接服务于全书的结构和主题。
《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小说深刻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林冲上山的道路是“逼上梁山”的典型。按常理推断林冲这样有君子儒雅风度的人是不易造反的,但仍能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成为起义队伍中的领导人物,这更有力地证明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对他的性格弱点的刻画更加大了对黑暗腐朽的北宋朝廷的批判力度。
林冲是英雄,这无庸置疑,作者留出许多情节让林冲展示他作为英雄的一面,如果大篇幅地写林冲的英武,一来人物形象雷同,不具备个性,使人物形象平面化;二是冲淡了主题。这样有主有次写来,写好了林冲的性格侧面,一个人性化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了。
小说重点描写林冲的性格弱点,似乎遮蔽了他的英雄光芒,但会生出许多波澜,在英雄特定环境下展示出性格的真实,聪明的读者会从中体会到英雄处世的甘苦,更加深刻了解其性格的内涵所在。
所以,林冲性格的刻画绝不是单线的变化发展,而是多元的交织变化,摇曳多姿,丰满真实。仅仅说林冲的性格是屈辱到反抗,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大文章上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