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9-07-24尹承文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尹承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一、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展开。这个重大理论成果反映在奋斗目标上,那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形态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思想和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第一,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渗入其中,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发展方向。有没有和谐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趋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的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和谐文化在本质上体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精神。

第二,和谐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成为决定这些实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我们应当以当代世界眼光,坚持“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方针的实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的社会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的格局。这种多元的关系,再加上其他因素,使社会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但又绝不同于过去社会的阶级对立的关系。我们只能在和谐的前提和要求下,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条件

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文化条件,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发展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引导和推动。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关系上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我们是在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实现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这是一个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多元化的过程,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难度加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互相吸取文化的精华,培养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不断实现。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富裕,人民群众需要参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和谐文化,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来不断保障群众的文化利益;另一方面,又坚决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害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这既有利于消除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又有利于维持文化秩序,保障群众的文化利益。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这是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前进的旗帜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和谐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既能丰富先进文化的内涵,也能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保障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消解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自主性,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没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将带来一定的文化冲突,甚至出现一定的文化混乱。各种文化资源、文化形式、文化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等文化关系的处理,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先进性,需要先进性居间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才能有感召力、引导力,才能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形式,培育文化要素,协调文化关系;才能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外来文化,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融合起来,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向外传播和谐文化,让和谐文化走向世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根本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局面。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才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弘扬积极的、有益的思想文化,不断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