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的尝试

2009-07-24杨秀芳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树政治课事物

杨秀芳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能够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天地里学习,保持师生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学习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我觉得非常重要,它是上好每节课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能。一堂好的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案例的选取、问题的设置、学生的讨论参与以及教师的教学功底。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选取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件工作、一个案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它在突出教学的实践特色、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推动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上起到了日益显著的作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举例,这就要求课堂举例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紧扣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设计一个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鲜活的、针对性较强的具体个案,引发学生参加分析、讨论和表达等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综合能力。运用恰当事例,学生能达到知识和情感的内化。我在《事物是普遍联系》教学中,选取了著名的“蝴蝶效应”事例。先设置情景,用多媒体显示蝴蝶在花丛中自由飞舞和战马奔腾的战场两个场面后,出示故事内容:

美国科学家烙伦兹提出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在西方有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来是件非常小的事,但是它的长期效应却是让一个帝国或存或亡,这便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蝴蝶效应”。

让学生深入情景,思考画面与文字内容的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初始条件的十分微波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事物未来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因而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轻松有趣的案例分析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把握问题的切入点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是上好、上活一节课的关键点。教师通过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问题过程的创造性。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而问题是否合理、科学的关键之处就是问点的选择。问点的切入巧妙,会给学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探究出知识的快感。

我在讲述事物联系的具体性、有条件性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大树在流泪的画面,后再打出“大树的自述——从森林到城市的辛酸”文章。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点:(1)大树为何要流泪?(2)生活在森林中的大树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大树的状况如何?(3)大树最终的结果会如何?(4)根据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5)请联系现实,给你有什么启示?通过这样有情景、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下,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失去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原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下,进一步地设置问点,让学生联系现实谈启示,可深化学生的行为要求,把知识化为行动,达到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主动参与,展开激烈讨论

学生的能力是不能教的,只能在学习、实践的活动中生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让学生讨论的方法各抒己见、自由争论,可以使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升华,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思考。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锻炼学生的口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不盲从,把知识学真、学实、学活。新课讲授完毕后的讨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掌握乃至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在前面两环节的教学中,就贯穿了学生针对材料进行讨论,根据问点的设置,自己得出结论。再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是否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说明理由。学生讨论激烈,在观点比较模糊的基础上,我及时加以点拨,学生得出了结论:前者表明任何事物都在联系中存在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这是从普遍意义上说的,是泛指。就整个世界而言,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地存在着的。但就具体事物而言,联系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题中的后半句就是特指,因而是有条件的。总之,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学生参与讨论之下,一个难点迎刃而解,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四、注重凝练概况,升华思想情感

一堂课的总结要注重凝练,把握高度,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臻于完善。立意高远的总结或能使学生情感升华;或让其回味无穷;或让其联想翩翩,或为下一节铺垫。立意高远的总结才具有感召力、生命力;才对政治课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欲望。

在《事物是普遍联系》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结尾:学生先总结森林——人类社会——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再作最后的提升: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界为它创造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森林、人类社会、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我们既不能人为割裂,也不能人为地强加,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泛滥、沙漠漫延、臭氧减少、酸雨频繁等一系列环境恶化都与人类无节制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得到了洪水、泥石流、无常的天气、旱灾、水灾、癌症疾病等的回报。我们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把握事物间的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为我们的生存留有一定的空间!

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层层深入,上升到行为要求,使这节课的立意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大树政治课事物
大树的日常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奇妙事物用心看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大树的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