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着来自心灵的体验

2009-07-24马兴忠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头林冲切入点

马兴忠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体验世界,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对它的解读,自然要求读者用心去体验,并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体验的碰撞和交流。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在进行这类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获得对文章情感、内容、审美的积极体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从文字层面上打开一个缺口,让那无限丰富的不在场的心声透过缺口传入学生的耳膜,牵引学生走向这个深广的世界。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首先遇到的是语言,它是情感体验的结晶,不同的言语形式本身便是不同生命体验的倾听。《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与洪教头比武时的语言描写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能从不多的语言中,倾听到了林冲的情感体验,那就是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他只因被奸人陷害,发配沧州,原本幸福的、生活无忧的家庭变得妻离子散,这种落差与林冲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有点怕事的他最终没有逃脱世态的欺凌。即使见了洪教头这样的人也要连忙起来躬身施礼,作者通过语言向读者发出呼唤,懂得倾听的教师一定能听到他在落难时无助的心声。这些在场的体验发出的召唤与倾诉又把一扇更为深广的大门——“不在场”的体验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在林冲的背后,武松、卢俊义、鲁智深……他们的声音也隐隐传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压迫下的人民群众都是“官逼民反”的英雄,是逼上梁山的好汉。只有这样,由“语言”到“在场”到“不在场”,方能真正听到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心灵之声。

对于文本来说,无论是“在场”的情感体验还是“不在场”的情感体验,都在发出召唤,只不过召唤声或强或弱罢了,只要找到一个切入口,就一定能由这个切入口看见那遥远世界的微光,听见那遥远世界渐近的足音。然而教师的最终目标不只是自己学会倾听,更要教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自己学会倾听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倾听体验作为先导,引领学生在文本倾听的过程中选择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体验,以此为切入点走入文本的深处,积极唤醒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本中的体验、同学的体验碰撞交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得以丰富、深化、发展。

《林冲棒打洪教头》主人公林冲的悲惨遭遇很容易激起学生相通的情感体验,对他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但学生初读的体验并不是同情和敬佩的,只是停留在对林冲武艺高强的赞叹上面,还没有进入到情感体验的深度。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真正感悟林冲悲剧结果的成因。教学时,笔者尝试从这样的角度确定切入点:“在这篇课文中,谁是不幸的?是谁造成的?”学生初读体验告诉他们,文中只有林冲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然而当他们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次深入文本时,在洪教头的身上似乎也看到了他的生活艰难与不易。读过《水浒传》的学生知道,虽然表面上看柴进是大官人,吃喝无忧,但是这些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没过多久,柴进也被打入大牢,柴进也是不幸的。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被这个切入点引发后,就必然会发生碰撞,引发学生向体验深层追寻:造成这些不幸的根源是高太尉和他背后强大的封建制度,社会恶势力相互勾结,人们生活无着,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本应活得很好,然而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个切入点如能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民族心理的层面,那么,以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猜你喜欢

教头林冲切入点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