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7-24刘聪娟
刘聪娟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想象、推理和判断,获得新的独特认识的过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谈一下笔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人类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或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提供一定的情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意识是由对生命科学的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所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上课时要尽可能挖掘生物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其学习的欲望、激情。如:讲“减数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人的体细胞有46 条染色体,卵细胞和精子中是否也含有46条染色体?(2)如果卵细胞和精子中分别含有46条染色体,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否和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在讲“渗透作用”时我又设计了更有趣的问题:取两根同样的黄瓜,一根放在清水中,一根放在盐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根黄瓜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因此产生思考,接着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了“减数分裂”和“渗透作用”的实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连环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知识,探索未知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联想条件,使他们的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有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可以通过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既明确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能力。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节内容的复习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光合作用?(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3)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4)通过那些具体措施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5)假如在玻璃温室中种植蔬菜,如何提高蔬菜的产量?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步步逼近,一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对问题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差别。例如: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量和行为、DNA含量、子细胞的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加深对两种分裂方式的理解。又如:从原料、条件、过程、产物、能量几个方面对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进行分析,使学生对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通过横向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疑问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解题方法和答案,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实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滤液太少或太稀。有学生突发灵感,提出能不能借鉴“萨克斯实验”中酒精水浴加热的方法来提取含量较多的色素?在“脂肪鉴定实验”中,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临时装片制作不好,这时有的学生发现花生两片子叶相邻处有一层很易撕的膜,将其做成装片,效果清晰明显。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获得了知识,思维的独立性、多向性、超越性、综合性得到充分的锻炼。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善于提出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