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学与艺术课程的整合

2009-07-24姜中伟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美术科学素养

姜中伟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真、善、美是人类发展过程的最高追求。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为保证其研究方向和应用方向的正确,因而科学需要人文导向。人文是求善,是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人文需要科学基础,“求善”需要“求真”来奠基。因此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的。艺术是求美,是“求真”、“求善”的补充、延伸、拓展。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以抽象思维为主,它们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组织方式,也在本质上对课程价值观进行了一场深刻变革。它坚持了下述基本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包含了科学与艺术的知识、理念,它们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因此笔者认为科学与艺术课程的整合有其积极意义。

一、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四种途径:其一,享受和欣赏每一件包含科学与艺术的文明成果,思索其创造发展演进的历程;其二,每一项技术和艺术创作都有改良的余地,找出其缺陷和需要改良之处;其三,关注社会的需要和发明的契机;其四,选择适合个人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由此可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场所遍地可及,科学与艺术是极重要的两个方面,因而我们认为:放手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可使教育形式更具可感性、可行性。

二、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美术素养

科技素质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和科学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八个要素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理解。科学观念处于哲学层面,科学精神和态度位于心理和思想层面,而科学的知识、方法、思维、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则属于认知层面。对中学生而言,科学观念、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其科技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科学知识、方法、思维、实践意识和科学创新能力则为其科技素质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显然,这里的美术素养是一般公民的美术素养,而不是美术家所需要的美术素养。这种素养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美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提出基本知识,如“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基本技能如“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开阔视野、拓展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等。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审美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切实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理、自强的基本素质和在此基础上的合作、竞争精神和组织、交际能力。

三、科学和艺术课程整合带给学生的影响

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洋溢着浓郁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与艺术课程整合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性学习。由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教师个性的多样化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实验、社会调查与实践、艺术制作等。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比较、分类与归纳、探究与体验等等。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竞赛、小论文、科学幻想画、绘画、工艺制作、小发明等等。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整体性。

1.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每堂课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既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大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艺术实践和个人决策,从而理解科学、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与人、人与人群、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理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在目标、内容和评价的设置上都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课程不但引导学生学习众多的事实和理论,还是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探究事实和理论的具体过程。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期望通过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互动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课程的评价要摒弃成绩单一测评的传统观念和简单做法,而强调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终结评价、随机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等相互融通的多种方式,还可以采取口头交谈、日常观察、成

长记录袋等评价策略。

四、中学科学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制造学习环境”。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要体现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体验”、“开放”、“整合”、“自主”的特征。

在课程的整合方面,教师要善于制定框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创建科学和艺术基地,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实际目标是以美益德、以美促智,以美树信,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利用学校美术和劳技专用教室,配备石膏头像、素描灯、投影仪、录相机等电化教具。由学生自主运作、自主管理。干部由学生建议提名或社员自己竞选产生,每位干部各负其责。一切主要事务由班长全权负责。课程学习的时间一般排在双休日间,各课程交替进行。还可定期特邀院校的专家教授讲座,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课程的整合方面要注重过程,激励、评价要多样化。教师和集体必须善于“悦纳”每一个学生。一个或一组学生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时,即使不一定完全科学,不完全合理,不完全可行,但“大胆设想”本身就熠熠生辉,它在告诉每一个人:“我们努力了”。这就应该得到肯定。坚持评价的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对不足之处再加以点拨、指导,学生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在课程的整合方面要注重评价的多样化,评价的形式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种多样。评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肢体语言。如一个学生的研究方案介绍后,小组集体鼓掌也是一种肯定。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对表现好的同学点一点头,伸一伸大拇指都是对学生的支持和认可。

科学和艺术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义要求我们做出种种思考。

猜你喜欢

美术科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意美术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