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2009-07-24宁占寿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门源活动课校本

宁占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我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能否开发利用好校本课程,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也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2002年海北州门源县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通过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活动课逐步走向校本课程

多年来我州为优化课程结构,为现代化人才提供富有特色的培育基和生长点,在各学校中探索开设“活动课”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海北州门源县前几年就要求每所初中学校,根据各自实际及学生兴趣开设活动课,并要求每周不少于2课时。各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兴趣,在初中各年级开设了多门活动课,内容涉及到艺术、体育、社会等各方面。各门活动课通过教师指导、举行竞赛、邀请专家讲座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活动课的开设和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开发课程的兴趣,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的发挥,为课改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学校校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门源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的的认识。将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从学科与综合的角度开设地方与学校选修课,力求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化,并努力把教师“逼”上校本课程研究的最前沿。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按照《门源县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列出“校本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有的学校在学期初开展“学校应该设置哪些课程”、“怎样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的调查,人人参与课程建设,人人提交课程方案。同时,大力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充分利用当地的牛羊暖棚、蔬菜大棚、花卉基地等设施,在学校设立了专用劳技教室等。目前开设的校本课程,如门源女中的《门源牛羊育肥及常见疾病防治》、《可爱的门源》;门源旱台中学的《浩门河的浪花》;门源一完小的《我们的家园》;门源东川中学的《家政、手绣、编织》;门源县一中的《门源的历史、地理》等。

二、几点体会

1. 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活动课(乒乓球、篮球等)、语文教师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 克服课程内容无法把握,无从下手的问题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刚课改时,不少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无法把握,无从下手,往往就“抄”、“搬”、“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它告诉了我们校本课程素材选择的原则。所以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如可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当地的人文资源、当地的经济条件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概况,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独特地方文化,感受浓厚的地方特色。也可以根据学校师生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特长爱好等编写校本课程。

3. 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

4.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他们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对于学生的需求、教师本人的情况都有深刻的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只有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至于对教师本人的了解当然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所以作为一个教师集体而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毫无疑问,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自然也就是问题的主要发现者、数据的主要采集者、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了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几点思考

1. 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长期以来实行中央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学校及教师仍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陷于陈旧的课程思想的惯性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部分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国家课程体制,学校及广大教师只是国家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极少参与课程的开发活动。因此,面对扑面而来的校本课程开发话动,广大教师无论在课程意识方面,还是在所受课程理论与技术的训练方面都显得准备不足,而期望通过等到教师素质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一般教师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放心”地让教师参与课程的发展,可能是不明智的设想。所以,一方面,学校应创设条件,采取诸如讲座、辅导、阅读课程理论书籍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

猜你喜欢

门源活动课校本
青海门源地区克克赛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
大通河风光(青海门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西部放歌八之六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