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术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09-07-24吴文星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美术史课程改革信息化

摘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推进《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是目前高等院校美术学科教学改革中亟待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为《美术史》课程的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当更新教学观念,利用各种条件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同时提高资源的共享效率,使信息技术为《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信息化 《美术史》 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教育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利用搜索引擎,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从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这无疑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对于《美术史》课程改革来说,我们应当思考更多的是信息技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传统《美术史》课程教学存在哪些不足?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应如何开发资源和共享资源等等。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认为,目前大学《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由“灌输式”教学转向“问究式”教学

正如人们通常批评的那样,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主要由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即使是有些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仅仅限于制作多媒体课件,事实上仍然是一种灌输,只不过是由“电灌”代替了“人灌”而已,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并没有起到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转向“主动型”学习的作用。事实上,好的媒体化教学并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激发学习者兴趣、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主。

虽然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比如互联网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过于庞杂的信息有时对学生反而会造成很大的干扰,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如何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师所要做的更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讲授《美术史》课程的教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职能是协助、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自主地学习和思考问题。教师更多的工作是设计科学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讲授《中国彩陶》时,教师可以设计诸如“比较中国彩陶文化与古希腊彩陶文化的异同”、“通过彩陶文化的比较看中西艺术的不同取向”、“彩陶文化与原始人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书籍写出读书笔记和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彩陶文化,而且了解了作为西方艺术源头的古希腊彩陶文化,从而领会到中西文化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差异,而另外一个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原始艺术的发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媒化的教材

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集中现有力量开发既包含文字和图形,又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三维景象的多媒化教材,是信息化环境下《美术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发多媒化的教材,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拓展式、探究式的学习。

例如一个关于“毕加索的绘画”的多媒化教材,除了有关毕加索艺术的文字介绍外,学生可以通过点击“毕加索研究”,看到各种关于毕加索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到各国拍摄的关于毕加索的影片。通过点击“毕加索的作品”,可以看到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到关于这一作品的各种研究。通过点击“时代”,就能看到同时代其他画家的资料、同时期西班牙的艺术、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艺术。再点击某一国家的艺术,又可以看到这一国家同时期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品等等。

总之,各画面之间好像有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为超链,这种带超链的多媒体又称为超媒体。如何把多媒化的教科书设计好、如何把具有丰富信息的教科书学好将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三、增强资源共享意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至为重要的特征是资源共享,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的创新中来。

然而,现在绝大部分的老师还忙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比如,制作耗时极大的课件资料等。事实上,这种低效率、低质量、重复的课件开发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院校之中,很多院校的《美术史》教师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制作课件,这些课件质量良莠不齐,但功能基本一致,大多为历代优秀作品的展示、各种技法的步骤演示等。如果这些资源能进入网络实行共享的话,就可以大大降低课件开发的时间成本,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应当提倡不同院校间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以避免重复、低效的开发设计现象。

针对目前网络教学资源重复、低效开发的现象,清华大学教育软件中心提出“积件”的思路,即运用“积件”来设计通用的网络课程组合框架平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只需设计成可以自由组合填充的单元就行了,这样,大大提高了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组合性、教学资源的可重用性和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功能,因而大大降低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成本,提高了网络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与“课件”不同,“积件”具有开放性、可重组性等特点,更有利于不同学科的资源共享。

事实上,现在很多课程都是跨学科的,《美术史》也一样。《美术史》与很多课程都有很密切的联系,比如历史、地理、考古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光学、色彩学等学科都有关联,因此,《美术史》教育也应该打破学科局限,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一方面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总之,在使用技术时,应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把机器(各种媒体技术)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这应当是我们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美术史》教学改革时需要把握的最为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E-learning 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2(2)

[2] 冯锐,《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9(7)

[3] 谢百治,《多媒体教材制作与设计》[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4] 周红、祝智庭,《论网络化环境中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0(1)

[5] 赵永岐、孔珍珍,《高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1)

作者简介:

吴文星(1971-),女,广东雷州人,华南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美术学硕士。

猜你喜欢

美术史课程改革信息化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