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教学中的误区分析
2009-07-24麻凤成
麻凤成
摘要:运动技术教学有完整法和分解法两种基本方法。一项运动技术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组成的,运动技术的形成是神经—肌肉联系完整建立的结果。独立于技术整体之外单纯的分解练习,以及不能体现技术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及力学上特点的辅助练习手段,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的掌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它技术环节产生干扰。因此,辩证理解分解练习法,在教学中做到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的练习中,才能有效地促进神经—肌肉联系建立的整体性形成、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完整法 分解法 辅助手段 运动技术 环节
一、问题提出
运动技术教学有完整和分解两种基本练习法方法。在运动技术教学中,绝大多数的体育教练员都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方法,在分解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辅助练习手段。然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教练员在分解练习运用上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练习者不仅对分解的技术环节掌握得很好,而且对分解练习时所采用的辅助手段、方法也掌握很好。但是,当他们把分解练习中所获得的训练效果运用于完整的技术练习时,不仅达不到技术特点的要求,而且分解练习时获得的肌肉感觉也消失了。他们对分解法的选择以及辅助练习手段运用是以事物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作为依据的,但为什么经过分解练习后却不能有效促进整体技术的形成呢?症结在于他们对认知规律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并没有了解认知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对分解练习法的选择和练习手段的运用上也就走入了误区,犯上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条大忌。
二、问题分析
运动动技术的掌握过程是:首先由大脑对技术概念、要领的完整认知,所有参与运动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协同作用的完整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独立于技术整体的单纯分解练习以及在练习中所使用的辅助手段,只能够提高某些肌肉群对相应技术环节控制的精确度,而不能有效建立完整的神经—肌肉联系,不能体现所有参与作用的肌肉群之间相互制约、协同作用的整体性。因此,当将分解训练效果运用于技术完整练习时,不仅无法达到练习要求,甚至由于所有参与肌肉产生的多个力之间没有形成协同联系,而产生相互干扰的原因,导致分解练习时所获得的环节效果遭到了破坏。
例一:跑的下肢技术环节由前摆技术和后蹬技术组成。良好的技术要求是摆动腿高抬前摆,后蹬腿充分发力蹬伸,各关节充分伸展。在提高摆动腿幅度的训练中,高抬腿是训练中常见的辅助练习手段,现在对单纯高抬腿练习进行分析。单纯的高抬腿练习,在摆动腿前摆过程中,其支撑腿蹬地所产生的反用力是垂直或接近垂直向上的,这样,不仅提高了身体重心,而且使身体重心的投影点与脚的支撑着地点距离近,从而使得摆动腿与脚的支撑着地点所形成的阻力矩也变短,摆动腿上抬阻力变小。同时在单纯的高抬腿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抬动作上,其它肌肉紧张度较小,这就减小了因对抗而消耗的力量,从而使得摆动腿所获得的力量更加充分,所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指令更加精细。而在完整练习中,支撑腿的后蹬角变小,身体重心投影点与脚的支撑着地点之间距离变长,产生的阻力矩也就增大,因此,摆动腿所获得的阻力也就变大。同时练习者的注意力不仅集中在前摆动作上,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集中在后蹬及其上肢动作上。不同肌肉的参与,产生不同的伸缩效果,因而控制摆动腿的肌群就受到其它肌群的了干扰,前摆高抬的效果也就受到了影响。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在高抬腿这个辅助练习中,大部分的练习者都能很好的完成,但在跑的实际练习中,摆动腿仍然抬不起来。其原因并非都是力量问题,更主要是在跑的技术过程中,参与运动的肌肉之间不能形成协同作用而导致的,有的练习者为了达到高抬效果,出现了只往上没往后蹬的错误动作,这就是过多的单纯分解练习对后蹬技术所产生的干扰。
例二:背越式跳高技术环节有助跑、起跳转体,杆上动作(倒肩顶髋)、落地等技术环节。背越式跳高技术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重点难点是杆上动作(倒肩顶髋)。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传统的分解辅助练习是:背对横杆原地双脚起跳后倒顶髋,现在对这个辅助练习与完整练习时的肌肉感觉与进行分析比较。背越式跳高技术中的起跳为单腿,起跳脚的方向是助跑弧形切线,起跳时身体侧对横杆,以身体垂直轴为轴而呈旋扭状态,形成水平转动力矩。倒肩顶髋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转体腾空后所获得的向上腾空和沿水平切线方向离心力的影响,而背对横杆原地双脚起跳动作,身体两侧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力方向都是向上且处于平行状态,没有形成转动力矩,因此,二者的肌肉感觉差别很大。如果单纯地进行这个辅助练习,即使这个练习掌握得再好,但由于它与技术完整练习用力特点的有大的差别,无法完整建立技术练习所需的神经—肌肉联系,同时由于不同肌群间的对抗,还会产生技术环节间相互干扰,使练习者因为起跳时不能完成旋转动作而导致的斜交叉过杆等错误动作时常出现。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知,运动技术的形成,是神经系统对所有技术环节的统一支配,肌肉群之间协同完成的整体效果。分解练习法是针对技术环节而言,采用分化难度方法来逐渐提高肌肉对技术环节作用力的精确控制,继而完成所有参与肌群之间协同的精确的控制。
三、结论及对策
分解练习法及其辅助练习手段运用误区的产生,是由于一部分教练员对事物认知规律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对运动技术特点、规律没有真正的了解,只是简单地认为运动技术由若干技术环节按一定顺序叠加而成,为此,只要将其技术个各个击破,技术问题也就迎迎刃而解了。然而,他们忽略了运动技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不仅由若干技术环节按一定顺序组成,而且更是按照人体运动生理、解剖、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等原理组成的,各环节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正是误区的存在,使他们在分解练习法的选择及其辅助练习手段的运用上,无法体现运动技术的特点,因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分解练习法是依据事物认知规律,针对技术环节繁多而难度大的运动技术所采用的一种化繁为简,各个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对完整练习法而言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根据运动技术的特点、规律,必须正确理解“分解”和“完整”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使用分解练习法,按照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特点选择合理的练习手段,而不只是分解练习的字面理解,练习手段上的机械、教条使用。
根据运动技术形成是神经—肌肉联系完整统一体的特点,在教学中,不要采用只与运动技术形似而在生理、解剖、力学等特点差别大的辅助手段来进行单纯分解练习,而要以完整练习为主,做到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的练习中,分解与完整是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运动技术特点与规律达到教学方法的活用、创新,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如何实现“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的练习中”这一教学方法呢?在技术教学中,如果技术难度低,则始终坚持完整练习,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后,不仅可以促使神经—肌肉联系的建立达到完整统一,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技术难度较大,技术环节多,教学中需要突出重点难点环节,也要尽量以完整练习为主,在完整练习中降低其他环节练习的质量,如速度、力度、幅度以及注意力等,转而突出重点难点环节。例如:在三级跳远技术教学中,如果将第二跳定为重点难点,则可以在完整的三级跳远中进行体现。通过降低助跑速度,缩短第一、三跳的距离、高度,及注意力集中体现第二步,这样即可保证技术的完整性,同时也达到突出重点环节的目的。又如: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将起跳转体动作定为教学重点、难点环节,则可以在完整练习中降低助跑速度起跳高度以及背弓幅度,而将注意力及力量放在起跳转体动作上。当起跳转体肌肉对动作控制精确度提高时,可适当提高与它相邻的技术环节质量,如增加起跳高度,或倒肩顶髋幅度等动作,继而提高整体的质量。这样练习过程始终保持神经对肌肉支配的整体性,也就体现了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练习中的辩证性。如果运动技术过于复杂,完整练习无法完成时,或者完整练习的效果不佳时,也可将完整练习精细化,采用环节组进行分解练习,即采用与重点、难点环节相邻或联系密切的两个以上技术环节来进行组合练习。在这个环节组中,以重点难点环节为主,突出力量及注意力的投入度,适当降低其它环节低难度和注意力。
总之,在技术教学训练中,不要独立于技术环节之外而进行单纯分解练习,也不要选择与运动技术只是外形相似,而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及力学等方面特征上相关性不明显的辅助练习手段。要始终保持多个技术环节之间协同作用,保证神经肌肉联系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 《心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运动生理学》,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0年版
[3] 《解剖学》,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4] 《运动生物力学》,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