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009-07-24杨劲
杨 劲
心理学家指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充分暴露教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本文就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原因
先来看以下现象:
现象1:课堂内老师旁征博引,学生听得鸦雀无声;课堂外,学生反映,课上听得懂,就是不会解题。
现象2:每当考试完毕,常听到老师议论,数学难教,学生难教,题目越做越多,老师越讲越细,即使是做过讲过的题,学生还经常解不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因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得再多,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比较低,课堂上没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学生始终属于被动吸收,没有经过主动的思考,知识就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教师在自己钟爱的数学课堂上,如果能适时地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愿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一位学者有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的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相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
二、创设恰当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那么如何创设一个恰当的数学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以数学史为背景,创设历史重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潜能。数学的发展史悠久而又灿烂,数学家的故事生动、有趣,且发人深省,这些宝贵的资料如果能被介绍到课堂上,创设一种历史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博大文化,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例如:我们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引入高斯小时候计算“1+2+3+…+100”的故事和方法,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引入著名的国际象棋故事——计算棋盘上的麦粒个数,就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当学生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其中,通过主动发现,找出求和的公式和方法,而且自行解决了这一个历史问题,会获得一种成功后的喜悦,能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引发向科学家学习的强烈愿望。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提倡生活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设置情境: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的海底光缆有15个接点,现在某节点发生故障,需要及时修理,为了尽快断定事故发生点,至少需要检查接点个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检查?接着让学生合作讨论,从而引出二分法思想。
3.以直观的演示为手段,创设美妙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这些都说明:有时候让学生自己直接看到,比在他们耳边说上十遍、百遍的效果好。数学课本上的很多内容,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或者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和体会,得出结论,这往往比直接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由第k步到第k+1步的递推原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但如果用“多米诺骨牌”的游戏演示一下,学生就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自己通过观察和体会,理解递推原理。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前一块牌倒下,才能保证后一块一定倒下;二是打倒第一块牌,才有了后面的倒下。经过演示,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4.以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
例如:一位教师在得到重要不等式后,依次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②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你能从形、数的角度解释它吗?③这个不等式具有怎么样的运算结构?④通过类比,你能得到基本不等式的这些结论吗?
这些问题的逐一提出,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了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并体会到其蕴含着的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还不止这些,如:自主探究的情境,开放研究的情境等。叶圣陶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创设更好的数学情境去进行教学,让所有的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更多地参与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吴寅静、马茂年,《数学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构建刍议》,《中学教研》,2008(4)
[3] 刘晓英,《创设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实践与反思》,《中学教研》,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