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2009-07-24马壮宏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情感

马壮宏

摘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感能推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唤其真情,呼其热情,激之豪情。

关键词:情感 唤真情 呼热情 激豪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这是由于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欲望。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来说,更具形象性与情感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思想和逻辑谈话,还要用形象和活跃的情感谈话,“以情”感人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

一、唤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自清的《背影》令读者感触颇深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字字含情,句句蕴情,当

讲道:“我拭干了眼睛,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学生已沉浸在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他们静静地听着,细细地体会,趁此,我给他们讲述了我生活经历中的一件动人心弦的往事——父亲雨中送伞。“雨中,病后腿脚不灵便的父亲撑着把破旧的油布伞,蹒跚地走到教室门口时,我愣住了,鼻子发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接过父亲从腋窝下掏出的那把带有体温的雨伞,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声音沙哑了,学生也泪光点点,从他们眼神中,我读到了深沉的父爱,需用心去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情,是最纯朴,最真挚的,通过经典篇目唤起学生的真情,能更好地促使他们理解父母,即在作文时写出真情实感来。如读《周总理,你在哪里》,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注重轻、重音量的变化,通过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远扬的朗读,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当读到全诗高潮的时候,师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课堂里会响起悲痛的哭声……人们会认为,这不是在上课,分明是在深深地悼念人民的好总理!

二、呼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在上《春》这一文时,我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引入,课堂上立马洋溢着一片愉悦气息,而后,我让他们闭着眼睛,听我用轻快的语调读着:“……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学生脸上一个个露出似花馨香般的微笑,有几个调皮学生呶着小嘴狠狠吸了一口道:“哇!真是太香了……”趁此,我让他们口述一段描写内容,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虽欠斟酌,但也惊于他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文章描写的美的享受,从而逐步受到熏染陶冶。

三、激豪情

诚然,教学中要讲究逻辑力量,但逻辑力量有时却不能“征服”学生,而他们却往往很难“抗拒”教师那饱含着浓郁炽热情感的形象谈话,这种谈话有时可以使学生完全卷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辅之以手势等去感染学生,使大家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教育。在讲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于勒叔叔为什么远离家乡?②菲利普夫妇为什么急切盼望叔叔回来?③见到叔书后,菲利普夫妇为什么先是惊愕而后逃离?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都是因为钱!”结合黑板上那醒目的“孔方兄”,大家联系政治上学过的“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理论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有看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作品《竞选州长》的同学引据论证,联系现实,鞭辟入里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的虚伪性、欺骗性,学生一个个激情洋溢。趁此,我引发他们回忆我们的旧中国——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主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正在三个伟人思想结晶的正确指引下,大踏步前进。饮水思源,我们的今天,是社会主义社会给的,是中国共产党给的,学生们想着、听着,豪情澎湃,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即而《我是一个中国人》的习作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句描写:“他们的思想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老师要强调这组排比句,再结合课文中三个事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组排比句从品质、意质、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

有句话叫做触景生情。景就是境,情和境是紧密相关的,具体的情境可以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初中课文《驿路梨花》,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代代相传,情节很简单,就是“我”和“老余”行路中天黑无处投宿,偶遇小茅屋,结构精巧,通过插叙把十年前后发生的事都集中在一早一晚来写。如何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使之胸中有“境”呢?关键在于教师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拿出一张雷锋画像,然后让学生说出雷锋为人民服务,具体做了哪些事,学生自然回答“给老大爷让座”、“帮服务员抹玻璃”、“帮山东大嫂买票”等,然后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驿路梨花》,它反映了雷锋精神犹如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学生自然会将雷锋精神与梨花联系在一起,把思维集中到雷锋精神这个主题上,“梨花”的象征意义也就明白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的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触景则情融于景”,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唤其真情,呼其热情,激之豪情。

猜你喜欢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冰冻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小语
情感移植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