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牧宫怨诗的思想内容

2009-07-2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杜牧

余 丽

摘 要: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在他的的诗歌当中,宫怨诗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些作品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反映宫女身居禁宫不得君王宠幸和青春被埋没的悲哀;二描写宫女悲惨的结局,并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不遇之音;三抨击极不人道的宫女制度和奉陵制度。他的宫怨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

关键词:杜牧 宫怨诗 思想内容

所谓宫怨诗,是指反映古代宫廷女子幽闭于深宫之中愁苦哀怨的诗歌。它始现于《诗经·小雅·白华》,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到了唐代,宫怨诗的创作达到顶峰。《全唐诗》所存宫怨诗近五百首,李白、王昌龄、王建、白居易、杜牧等许多唐代著名诗人都写过宫怨诗。本文就杜牧宫怨诗的思想内容作简要分析。

宫女最好的结局是得到皇帝的宠幸。然而后宫的宫女数以万计,绝大多数只能在失望与愁怨中度过一生。杜牧的《宫词二首》其二就反映了宫女不得君王宠幸的哀怨:

监官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

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首句是说冷宫被打开了,人们可能会想到这位宫女的命运也许会改变了;次句告诉人们那不过是按照惯例朝见君王罢了;后两句是说仪式一结束,她们又被锁入深宫,只能在与明月、落花为伴的单调生活中日渐憔悴、衰老。全诗不著一“哀”字,却把宫女幽闭深宫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说:“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

《月》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这是一首以陈皇后的故事为题材的宫怨诗,诗虽以“月”为题,却没有正面写月,只用“伴”、“照”二字点名诗题。在寂寞的秋夜,只有月独自陪伴被汉武帝废黜的陈皇后,照见了她深夜中孤独徘徊的背影,也照见了她悲哀而不绝望的望幸心。而陈皇后的这种“绝望之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心境,不正是后宫中千千万万女子心境的真实写照吗?

宫女们虽身处豪华的宫殿楼阁,却得不到普通人应有的爱情和幸福,她们的青春在极度孤寂中黯然消逝。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对青春被埋没的悲哀在杜牧宫怨诗中也得到了反映,如《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秋夜深宫图:凄冷的秋夜、幽闭的深宫、微弱的烛光、幽冷的画屏,而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捉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借以打发寂寞的时光。“坐看”写出了她的难眠,而一年才相会一次的牛郎织女居然也成为她羡慕的对象,可想而知她对爱情的渴望之心。全诗未用任何愁、怨的字眼,却把宫女对爱情的渴望,对青春被埋没的惆怅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洛中二首》:

柳动晴风拂路尘,年年宫阙锁浓春。

一从翠辇无巡幸,老却娥眉几许人?

自从皇帝不到东都皇宫巡幸以来,不知有多少美丽的宫女逐渐年老色衰。而成千上万被锁深宫的宫女们,不都是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虚度青春吗?她们的一生正如王建在《宫中调笑》中说的那样“一世虚生虚过”。

杜牧身处国运日渐衰微、黑暗腐朽的晚唐,虽有经邦济世的才干与忧国爱民的情怀,却一直未遇风云际会的良机,一生抱负难遂,郁郁不平。而怀才不遇的文人总会把自己的遭遇与薄命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在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嗟叹中,也抒发了自己的不遇之感。因此杜牧怀才不遇的思想在其宫怨诗中也有体现。如《出宫人二首》、《杜秋娘诗》等都寄托了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幽怨。

唐代宫女众多,常常有宫女被遣出宫外的现象。《唐会要》记载:“宝历二年十二月,敕在内宫女,宜放三千人,愿嫁及归近亲,并从所便,不须寻问。”杜牧的《出宫人二首》就是以此类事情写成的:

其一

闲吹玉殿昭华管,醉折梨园缥蒂花,

十年一梦归人世。绛缕犹封系臂纱。

其二

平阳拊背穿驰道,铜雀分香下璧门。

几向缀珠深殿里。妒抛羞态卧黄昏。

第一首诗通过对昔日“梨园授乐”的回忆,表现了被遣出宫后的痛苦,通过“系臂纱”这一细节写出了宫廷生活对宫人一生的影响,及她们出宫后彷徨无助、无所适从的迷惘。第二首诗深入刻画了宫女们入宫时的平步青云之梦以及宫中生活的凄苦无助,表现了宫女对年华虚度深深的悲哀。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借“出宫人”被遣出宫的不幸遭遇写出了自己仕途失意的悲凉;借“出宫人”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写出了自己虽然胸怀济世救民的理想,却身处下僚的残酷现实。

再如他的长篇叙事诗《杜秋娘诗》,全诗真实地叙述了杜秋一生的坎坷经历:杜秋原是民间女子,后作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李锜叛乱失败后,杜秋入宫,因为貌美,得到宪宗宠幸,过着“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的奢华生活。宪宗去世后,她作了皇子的保姆,皇子长大后受人诬陷被囚禁,她受到牵累,在垂暮之年被遣送回乡,“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这就是杜秋的悲惨结局。诗人对其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并从杜秋的坎坷遭遇联想到封建士大夫们的命运,特别是自己在政治上有主张、有抱负,却难以有所作为的命运,流露出由于命运难测而产生的彷徨、茫然之感,因而发出了“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的感叹。

在这类诗中,诗人将自身的人生体验融入到诗中,借这些薄命女子寄喻自己的感叹,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仕途失意的凄凉之感,正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宫女制度是古代君王至尊地位的象征,宫女实际上是君王独享的私人财产,她们的命运由君王任意摆布,而一位君王拥有成千上万的宫女,对于普通宫女而言,实际上被君王视为奴隶。这就决定了广大宫女的悲惨结局。杜牧的《宫人冢》就揭露了宫女制度残害生命的罪恶: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诗的前两句从眼前宫女的荒坟为着眼点,“尽是”、“累累”极言坟茔之多,这么多的坟茔之中,埋的都是离宫别院中的宫女。后两句追述宫女宫中生活的情景:她们年少入宫,练歌习舞以期得到君王的恩宠,但大多数到老到死都未能见君王一面。诗人对她们不幸的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对吞噬青春和生命的宫女制度的憎恨与批判也渗透于字里行间,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到诗人感情的沉重和话语的分量。

再看他的《青冢》:

青冢前头陇水流,燕山山上暮云秋。

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

诗人运用“青冢”、“暮云”、“穷泉”、“孤魂”等字眼,渲染了一种无限凄楚的气氛,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宫女悲苦命运的无限同情,对残害生命的宫女制度的无情揭露与批判。

奉陵制度是唐代又一不合理的制度。《资治通鉴·唐纪》注:“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衾枕,事死如事生。”杜牧在《奉陵宫人》一诗中,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进行鞭笞: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

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诗的前两句用典贴切自然,意思是说,司马相如以后,已无人为失宠的后妃写文章使之复得宠幸;毛延寿以后,已无画工使宫人得以受皇帝之幸。后两句用王昭君不肯行贿以图幸事,比喻众多宫女空有似玉美貌,却只得随帝王的灵柩进入深山里的寿宫,在那里了此一生。这首诗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对那些有生命的殉葬者的无限同情,谴责了这种极不人道的奉陵制度。

综上所述,杜牧以其深沉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封建时代饱受欺压的、处于宫廷弱势的群体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惨命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判了封建社会极不人道的宫女制度和奉陵制度。他的宫怨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朱碧莲,王淑均.杜牧诗文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杜牧著,欧阳灼校注.杜牧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余丽 合肥 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杜牧
自己的牙齿自己找
清明
诗酒风流的杜牧
山行
遣怀
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