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多种策略 实施有效备课

2009-07-24郑志刚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教材

郑志刚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备课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预设轻生成、重经验轻反思、重数量轻质量等弊端。教师备课不是为上课服务,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的备课书写再认真、数量再充足、环节再齐全、格式再统一,也只能称之为低效备课。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益的问题。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课前的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如何实现从“无效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优化以下几种策略入手。

策略一、把握教材。确保有效备课的可行性

新课程的教材观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特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学期初。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备课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而确保备课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策略二、落实目标,确保有效备课的方向性

教学目标是备课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重视知识传授与获取。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是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知识与技能的框框,备课时要遵循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和方向性,确保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策略三、重视生成。确保有效备课的实效性

传统的备课多是根据教材、教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计,授课就是“照本宣科”,对于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一些教学情景,教师便想方设法把它拉向教案设计的轨道。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活生生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鲜活的问题不断生成,全新的体验激流涌动,灵性的火花随时进发,教师若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硬是让学生围绕着“死”的教案转,久而久之,必然会窒息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灵性。因此,教师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得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只有重视了备课的生成,才能真正做到基于真实情景的有效课堂教学。

策略四、尊重个性,确保有效备课的创造性

传统的备课评价标准过于机械和呆板,如课型完备、环节齐全、格式统一、数量充足等,学校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检查并量化考核,教师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备课,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应该体现学科特点,尊重教师个性。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位教师,只要能够按照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要求去备课,就是好的备课。

策略五、形式多元。确保有效备课的灵活性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个人备课,或冥思苦想,或伏案疾书。这样的备课方式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又做不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其实,备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尝试,如圈点式备课:剪贴式备课、修改式备课、集体备课等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近几年来颇为盛行的一种备课方式,其最大的优势是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的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主备教师教学前的预案设计;二是执讲教师课前的修改设计;三是执讲教师使用后的生成设计;四是学期总结时备课组的完善设计。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备课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由个人型向集体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备课方式的“百花齐放”必定能够催生出课堂教学的“满园春光”。

策略六、教后反思,确保有效备课的完整性

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这样既可以积累教学经验,避免以后的教学实践少走弯路。又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上课、批改作业、校本教研等一系列工作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备课往往被挪到了下班之后。如果花费了大量时间,备出的课却实效性不强,这不能不说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因此,我们要摒弃备课管理中过于繁琐的规范化、标准化、数量化倾向,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备出有效、实用、个性化的课。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新课程目标教材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