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孕妇心理健康相关因素507例分析

2009-07-24陈思路姜益民

上海预防医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团体孕妇情绪

张 琴 陈思路 钟 玲 姜益民 林 真

妊娠是一个提示性的可预见事件,是向成熟化、成人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人生发展的重大生活事件[1]。由于内外环境的改变,妊娠也可能成为一种危机。妊娠经常导致状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情绪[2]。有资料显示,孕妇心理状态与孕妇处世表现、情绪控制、流产史、与父母关系、对分娩心理准备、家庭角色认同等因素有关,其中与父母关系不和,对分娩心理准备不充分,恐惧紧张及疑虑是影响孕妇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3]。因此,本研究探求影响怀孕女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以及相互关系,为今后加强孕妇心理保健工作提供参考。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7月—2008年7月,选取在静安区妇幼保健中心建卡的孕期8~42周的孕妇为入组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妇幼医师以及精神科医师进行问卷现场发放、指导填写、回收并核查。共调查1 530名对象,随机编为1、2、3号,抽取510份编号为3的问卷。有效问卷507份,问卷有效率为99.42%。

1.2 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主要包括:① 孕妇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为孕妇基本人口学资料及孕期资料。②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条目,包括10个症状因子。采用5级评分(1~5分) :1分为没有;2分为很轻;3分为中等;4分为偏重:5分为严重。根据各因子分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评分越高表明身心症状越重,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统计指标为总平均分及各症状因子分。③ 焦虑自评量表(SAS)为用于测量焦虑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此量表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其评分标准为:1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为小部分时间有;3分为相当多时间有;4分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④ 抑郁自评量表(SDS)是根据wi11aimw.K.Zung于1965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改编而成。它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者抑郁状态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和SAS量表评分标准相同。总粗分的正常上限参考值为40分,标准分正常上限参考值为50分。得分越高,则抑郁症状越严重[4]。SAS得分越高,则焦虑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工具

本调查采用Epi Data 3.0软件进行建库、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お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510名孕妇,孕期平均为(17.4士8.82)周;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为(29.23士3.96)岁,基本人口学资料情况见表1。お

本次调查对象26~30岁占总人数53.10%;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占总人数47.60%;48.00%职业为职员,88.40%为独生子女。调查对象中38.40%为孕中期妇女,其中无流产史者占82.70%,首次怀孕者占78.00%。

2.2 孕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

心理健康水平与焦虑抑郁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L-90心理健康水平与焦虑水平呈正相关(r=0.239,P<0.000),SCL-90心理健康水平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r=0.330,P < 0.000)。即心理健康水平越好的孕期妇女越少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2.3 孕妇焦虑抑郁多因素分析

孕期女性心理健康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抑郁量表评分(F= 26.361,P=0.000)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孕期女性的抑郁情绪水平与孕期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怀孕年龄、怀孕时间因素有关。其中本科学历较其他几组较少有抑郁情绪水平(标准偏回归系数β=-0.393,P=0.000);研究生学历组结果也显示较其它组有较少抑郁情绪(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161,P =0.000);高中学历组在几组中感受抑郁程度最深(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137,P=0.017);高年龄组(≥31岁)较低年龄组(<30岁)有较高的抑郁情绪水平(标准偏回归系数β=0.100,P=0.011)。怀孕早期(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245,P=0.000)较晚期(标准偏回归系数β=0.100,P=0.022)更易感到抑郁。

以焦虑量表评分(F= 22.457,P=0.000)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孕期女性的焦虑情绪水平与孕期妇女的怀孕时期、户籍、职业、年龄因素有关。其中怀孕早期(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376,P=0.000)和晚期(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105,P=0.019)容易感受到焦虑;本市户口(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143,P=0.001)较非本市户口较少感受到焦虑;农民(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127,P=0.002)和职员(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094,P=0.031)较其他职业较多感受焦虑;中等年龄(26~30岁)(标准偏回归系数β= 0.099,P=0.014)组较其他年龄更易感受到焦虑情绪(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要求新的医学服务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的服务模式,强调以人为本,要从单纯的医疗处理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支持,从个体医疗转向群体保健。近些年上海市出台的妇幼保健工作计划中均提到加强孕产妇的心理保健,要求各医院设立的孕妇学校,上课内容均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只是进行医学知识宣传,集中授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讲授内容多为营养保健以及胎教、心理基本知识等,缺乏对孕期心理调节的具体指导,没有对抑郁和焦虑进行针对性治疗,也没有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估,无法知道这种方法能够对孕妇有什么切实的帮助。 根据本次调查,孕期妇女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孕期女性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从本组资料可看出,初孕妇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怖情绪和躯体不适感,尤其在怀孕早期(1~12周)伴随着生理变化,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负性情绪,这与蒋玉卉[5]报道的资料相符。原因可能是对妊娠缺乏足够心理准备,对妊娠知识了解不够,妊娠反应明显,初孕妇适应不良,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理解,家庭经济、公(婆)媳关系不良,对新生儿性别的期望,担心妊娠期出现意外及胎儿畸形,这些常见的负性情绪,常伴有躯体症状。而母亲的营养、心理状况及对孕产期保健知识的掌握将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据德国调查资料显示[6],由于孕妇紧张、恐惧而分娩的畸形儿是德国统一前的10倍。斯托特对1 300名儿童及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妊娠期间彼此反目、口角频繁的孕妇心理压力大,所生孩子在躯体和精神上出现缺陷概率大。余展飞等[7]指出,孕期过度紧张、恐惧、悲伤等情绪,可使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影响母体内分泌和胎儿血液循环,证实恐惧不安使血中出现硫苯二酸衍生物,从而影响胎儿发育。李慕军等[8]认为,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与脐带绕颈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有些研究表明,分娩前有焦虑、抑郁的表现,其产科合并症发病率较高[9],产妇的精神状态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是影响分娩的4个重要原因之一[10],最终导致宫缩紊乱或乏力,致产程延长,造成难产[11]。因此积极应用孕妇学校与心理支持(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探索积极缓解孕期女性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干预模式。朱丽丽、李岩等[11,12]学者都在各自的研究报告对心理健康干预及孕妇学校的心理辅导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都得到了支持性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高年龄组、怀孕早期、职员和农民、非本市户籍、低学历组为有统计学意义的重点焦虑抑郁干预对象,为今后的孕期心理保健服务对象确立了重点人群。高年龄组较多感受抑郁可能与怀孕年龄、条件及自身的心理担忧有关;怀孕早期较多感受到焦虑抑郁可能与怀孕生理功能变化及适应有关;职业人群中的职员更多感受焦虑可能与自身的工作性质、压力和环境有关;农民妊娠女性在焦虑方面比其他职业的妊娠女性更高,可能与我市统计的农民其实大多为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有关,她们的生存环境、工作适应及压力可能导致更多的焦虑。本市户籍较非本市户籍较少感受抑郁可能与城市户籍的保健制度政策较完善有关;低学历组更多感受焦虑可能与知识结构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关;高中及以下学历孕妇在焦虑方面都明显高于其他学历层次女性。

拓展和尝试多元化服务模式,在开展孕期孕产知识学校教育的同时,提供个体化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孕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不同,来自家庭经济、工作压力、婆媳关系、对新生儿性别的期盼、分娩后经济、社交能力以及孕产妇自身性格均可导致孕产妇负性情绪的产生,孕妇学校的普及,为广大孕妇提供了优生优育、自我监护、孕期营养等知识培训,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孕期心理的压力,但由于其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孕产妇的个体心理需求,从而减轻其困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辅导的效率,团体中的孕妇可以获得接纳的感受和体验。孕妇在怀孕之后,往往会社交面缩小,缺少和同伴的来往,这种社交面的缩小也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团体辅导中,她们比较容易对朋友吐露心中的烦恼,也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她们提供安全的同伴交流气氛,使之成为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平台。社会支持对孕期心理有重大影响,组成团体之后,形成一个团体的内部凝聚力,成员可以从团体中得到支持。孕妇怀孕之后,首要的支持来自于丈夫,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对孕妇来说十分重要。而怀孕这个重大事件,不仅仅对孕妇,还有她的丈夫也是一种心理冲击。人不是一座孤岛,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团体不仅能够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求,如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满足自尊、增强自信和力量感等。团体往往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时间上的限制,没有将辅导效果进行比较,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お

4 参考文献

[1]白克镇,李宗恒,陈冬寓.临床孕妇心理卫生状态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20.[2]栾荣生,罗小辉,奚祖庆,等.生活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人群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15.

[3]袁浓根,赵苗青.孕妇产前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82.

[4]张明因.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

[5]蒋玉卉,方润领,郎海燕.180例初孕妇女心理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34-35.

[6]华嘉增.妇女保健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5.

[7]余展飞.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65.

[8]李慕军,冯启明,陈悦,等.脐带绕颈孕妇的焦虑抑郁病例对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4): 528-529.

[9]徐俊冕,严和骎,吴文源.医学心理学[M].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10-211.

[10]陈华,王雅珍,郑营,等.孕妇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29(1):45.

[11]朱丽丽,卢树敏,薛小丽,等.孕妇心理问题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58-59.

[12]李岩,纪秀娟.孕妇学校对围生期孕妇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9):31-32.

(收稿日期:2008-12-25)

猜你喜欢

团体孕妇情绪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妊娠剧吐如何进行饮食及心理护理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这些孕妇任性有理
情绪认同
收拾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