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脆弱和坚硬穿在身上
2009-07-24章卓尔
章卓尔
纸张诞生的使命,是用来记录人们会忘记的事情。每一分钟流逝而去的历史,为了能够得到永恒,借助纸张得以延续。
有一些需要保密的话语,会写在封好蜡油的香笺上,代替主人的耳鬓厮磨。在儿童的手里,纸是一种玩具,通过不同方向的折叠,可以变出无数虚幻的事物。有一些纸常常会比我们走上更远的路,有一些纸则会比我们活得更久。那些书写了众多智慧的纸,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种叫“书籍”的东西。不过在纸张上奋笔疾书的古代圣贤们很难想象,几千年后的某个经济危机时代,人们用纸做成了衣服。
灵感枯竭的设计师,烦躁地草图揉成一团丢在地上。纸张上露出褶皱的纹理,也许纸张那一瞬间的美就是这么被发现的。这些衣服上没有大幅的篇章,人们将丝网印刷的小猫咪、大眼睛,汤罐头、明星或政客的头像印在上面,供人们将这些元素穿在身上。上世纪60年代初,纸张特有的褶皱和脆性渐渐引起了设计师的迷恋,这种雕塑感极强的造型力使纸在时装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纸张质感铺天盖地地席卷时装界的热潮,连纺织业都开始争相防止类似于纸张的布料。
“PAPER FASHION”纸形态时装展近日在MoMu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与Atopos文化组织共同承办,诣在揭示时装历史上这一特殊形态。展示将展出来自20世纪60年代一个独特的收藏,以及Atopos纸礼服的收藏。同时显示现当代纸张及其相关材料在时尚方面的使用。Atopos文化组织收集了这一时期近400件纸制服装,纸形态时装展展出其中最重要的收藏,同时继续深入研究一种可替代纺织品的材料。
随着技术的发展,制造出可以反复水洗而不会损坏的纸服装早已不是天方夜谭。金喜善在2007年身着白色“韩纸服装”现身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那件飘逸惊艳的礼服便是用混合了丝绸、棉料,以及50%含量纸张的韩国纸服装,用轻柔纸张制作的服装比普通的布料更易干燥,手感舒适且不易变形。
脆弱的时候可以轻易撕碎,坚硬的时候能够割破皮肤。纸张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柔弱即逝,却也有锋利的一瞬间。将这样一种矛盾的物体穿在身上,比起柔软舒适的布料,总是有种奇怪的郑重感,你需要小心翼翼,如同把它视为一个稍纵即逝的爱恋对象。一疏忽,就破碎。穿着这样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衣服,想到的不是不方便,却是在束缚时的那种认真感。因为脆弱而被人珍惜——想来,真是一件在人类史上永远不会改变的美好事情。
超常——杨千个展
杨千经过近一年的潜心准备最终呈现出了很具实验性的个展“超常”。“超常”包含了两层内含:一方面指具有超出寻常,或超出一般常态之意。一方面则是指超日常经验之意。正是在这个视点上,艺术家打破了以往个展在交流上过于个人化的模式,而是采用更开放的艺术观念,直接从跨学科的方法入手,将建筑,文学、戏剧,舞台、大众媒体、体育用品,现成品等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借用其它要素的“介入”来改造艺术自身的语言系统,以扩张装置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众所周知,杨千用近三,四年的时间痴迷于新绘画和装置的实验,其艺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然而,在这次“超常”的个展中,杨千不再把单向的技术作为首要出发点,而是让技术服从于丰富的艺术观念需要,让艺术回归观念本身——艺术建立在艺术想象之上,建立在审美判断之上,建立在关系美学之上,建立在语境基础之上。
在另一件装置“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又译为巴比塔)中,杨千以《圣经》的《创世纪》中描述的关于巴别通天塔的宗教故事作为其观念的出发点,用各种各样的书籍杂志的碎纸屑制作了一个抽象的虚幻之塔。那么,“巴别塔”到底有什么内含呢?杨千用媒体碎纸屑营造的“巴别塔”,其意旨在于借这一宗教寓意来影射现实世界的纷争,尤其以“巴别塔”揶揄现实世界的荒唐——金融帝国也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巴别塔”,然而却变成了一个幻灭之塔。与此同时,在艺术家看来,媒体世界扮演了暧昧的角色,与利益集团同谋编织了虚幻世界。除了这种对现实的批判,杨千作品的观念还暗示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的不可调和性,人类在攫取享受美好的新的生活的同时却要以失去的悲剧为代价。也就是说,人类永远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
艺术家杨千充分发挥了个人创造力和利用了日常生活能最,创造的超常作品并不是如实搬用或复制原有的日常形态,而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过滤,转译和放大后艺术升华的结果。它既产生一种在人心理经验中交织着熟悉与陌生的疏离感,又创造了一种出人意料的超日常形式,同时又进一步让人去想象、联想和体验与社会/文化语境关联的指涉,寓意、讽喻和批判。它的观念是多意的,甚至是歧义的,观众在作品面前也就有了自由而无限的阅读和理解空间……
这一切正是杨千个展“超常”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