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

2009-07-22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易 南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民”的问题一直是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学术界也一直在探讨和研究,而其中的“重民”内容,又被历代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不断发展和继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重民”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重民思想 传统文化 以民为本

重民思想背景阐释

早在商代,盘庚就曾注意到民众力量的无穷性,其曰:“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服于天时”,为重民思想开辟了先河。周代的“怀保小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更成为重民思想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在争霸过程中,民众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重民思想开始明晰化。而儒家学者更看重民众的力量了,明确提出“立君为民、民为贵”的思想。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最为突出,也可谓是重民思想的典范。而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民众看成是水、统治者为船,更成为重民思想的经典命题。

重民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如此厚重的根基,是与中国当时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家族本位和中国古代现实政治需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背景下,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就是以独立的小农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很少会有商品交换行为出现,虽然小农是独立存在的,但由于它的分散性也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封建专制政治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就是小农经济,所以统治阶级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地位,就要发展小农经济,就必须重视和保护小农这种独立的生产方式不受破坏。所以,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积极、最进步的思想就体现为重民思想,而且重民思想也是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这一思想可以有力的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总之,重民思想,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文人贤臣的统治经验和得失教训的经验总结。

重民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在小农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的“民重君轻”思想,说明天下大事必须以民众为重,统治者不仅要以生民、养民为首务,还要让其安居乐业。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于其中所体现的人文和社会价值的意义,应不宜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那么,怎样看待重民思想?怎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呢?

首先,批判。站在现今的立场上,不难看出诸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重民思想”其实就是传统官僚政治文化中的吏治经验,它所真实体现的不过是一些具有政治参与意识的书生一相情愿的“大同”理想而矣;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惧民观念”,则是亲历民众反抗活动的统治者本能的感悟,这就没有从根本上对传统官僚政治形成实质性冲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相应的、大同理想所谓的“重民制度”和对政治的根本影响。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在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专制集权政治,其特征则是严格的等级关系。由此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当民众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揭竿而起,推翻整个权力集团,再建立同样结构的权力系统,周而复始王朝虽有更迭,但其制度结构没有本质变化。

其次,继承其中的积极因素。武王灭商后,周公为周人代殷寻找理论根据,建立了“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这一“以德配天”到“重民轻天”的飞跃正是历代统治者看到了朝代更迭的本质,即轻“民”。由此进入春秋战国的诸侯争战的社会背景下,长期外征内战把民众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这时的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胜败与否主要决定权在民众的支持,于是“重民轻天”的新思维成为当时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成为重民思想的发端。重民思想一经出现,也就意味着神权的下降,权威的消失,不仅为开明的统治者所用,也成为进步的文化人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在时代环境和时代任务发生深刻变化的现今,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最终源泉。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以民为本”原则,较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有着批判继承的关系,而前者是对后者的超越和升华。但这并不否定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特别是民本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思想的发展完善都必须经历相对持久的发展完善过程,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政治理念应先从“以公民为本”的价值基点出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最基础性的价值支柱和认知资源。

参考文献:

1.沈永东.中国传统“重民思想”的创造性转换.安徽文学,2008(3)

2.徐大同,孙红军.重民不等于民主-兼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3.张鸣芳.传统的重民思想在明中期刑事立法上的体现.河北法学,2000(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