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谷何以及愚溪

2009-07-22李震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桓公诗序编写者

李震海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是人教版金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在文中第一段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此说。大概缘此,编写者在课后练习第三题中设置了“愚公谷典故”选文。这样本是对文章理解以及扩充学生视野有所帮助,但是却由于一些原因使这道练习的设置减色不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浅谈拙见。

原因一:这道练习题——“将下面一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窃以为题目设置过于单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会翻译的地步,不应该仅为读懂古文而读。我们的古文教学。应当站在一个高度,要求学生通过文本跨越千年去读懂文本背后那颗心。要能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交流。“愚公谷典故”选文本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理解《愚溪诗序》的催化剂,而编写者却简单将题目设置为翻译。

原因二:选文不全面,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缺失。练习中所节选为: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击。傍邻闻之,以臣为恿,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

此段文字出自《说苑·政理》,观此文段,仅仅交代了为何谷名为“愚公谷”,老者所买马驹被一个无赖强行牵走,而邻居和桓公都认为老者“诚愚矣”,这让人仅仅对此文段就摸不着头脑,让学生心里疑问难道这老者真是傻子?另外,此练习有何用意,难道就是为了练习学生的翻译能力?若此,编写者恰恰忽视了“愚公谷”与柳宗元的感情相通之处。

首先,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而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八愚诗》,《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序。《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他自己都说“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可柳宗元果真“愚”吗?考察历史可知,柳宗元因其锐意改革,而遭到了宦官等黑暗势力的反对与镇压,以致被贬。很显然,革新弊政不可能和“愚”扯上关系。如此反语。实际上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柳宗元当然不“愚”,他所以自称为愚公,不过是对黑暗政治的嘲讽与抗议。

柳宗元引出“愚公谷”这个典故,显然也不是随意为之,愚公谷的这个老者是否真的“愚”呢?先将练习中此典故未完之处补之于下。

“……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递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日:“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通过解读完整的文段,可以看到桓公也不明白老者为什么眼睁睁看着马驹被抢而无所举动。于是。第二天早朝把此事讲给管仲听,而管仲立即意识到老人任年轻无赖拉走马驹的原因是老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对社会治安、司法公正已不抱希望。

由此观之,愚公并非真愚。愚公之愚。是“狱讼之不正”、社会之不公使然。柳宗元效仿愚公命名愚溪。自然其中感情多有相通之处。而他自比愚公,其中深意更是不言自明。面对当时朝政的现实。他也不得不愚,不能不愚,这种无奈之“愚”恰恰反映了他的处境以及其愤懑的心情。理解愚公谷命名的缘由,把握愚公谷与愚溪的感情相通之处,是体会柳宗元在愚溪命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典故,而不是随意为之。

猜你喜欢

桓公诗序编写者
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论情报编写中的情报观点表达
论梁肃的诗序
齐桓公知人善任
《诗故》对《诗序》思想的秉承与背离
齐桓公现象
论《文献通考》之存《序》说
蔡桓公讳疾致亡的责任探析
诗歌何时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