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2009-07-22曹明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钱梦龙主体语文

徐 萍 曹明海

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能够上很漂亮的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但由于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这样较低的层次上,缺乏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必要认识,因此教学的成败得失,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二种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比较自觉地从自身的实践中把握事物间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种把握还是浅层次的,局部的,尚未上升为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第三种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能够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他们力图透过表层的现象、经验,寻求事物间内在的、普遍的联系,他们的教学实践明显地表现为自觉的理论追求。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四种境界由低而高,逐步提升,有志者当以达到最高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对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学生仅仅被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一种“目中无入”的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受到严重压抑。但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性,人们殷切期望教育能够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作为跨世纪的课题提上研究日程,新型教学模式急需探寻与发展。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正力图反传统教育模式之道而行,展现出主体性教学的特色。

钱梦龙的“主体性教学观”体现于他的“学生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语文导读法的核心,也是钱梦龙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其他要素(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只能是为之服务的外部条件。“导读”中“主体·主导,主线”这三者之间也并非是一个形式逻辑上的并列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对其他两者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前者,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为作为主体的学生而存在,训练则是师生协同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的一种必要的形式。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当然需要胸中有书,但更重要的是目中有人”。即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要始终放在学生这一主体上,这就是钱梦龙的学生观。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他教育思想特点的根本。

(一)“学生为主体”的哲学阐释

我们要把握钱梦龙的学生观,把握他语文教育思想中对主体的确认与激活问题,就先要明确主体与主体性两个概念以及教学过程中主体问题的确立。

何谓主体?主体是一个哲学概念,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的。客体则是指作为主体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

“主体是人”,但“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只有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地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会成为主体”。

何谓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征。这往往表现为人作为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主体时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也存在主体问题。但教学活动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不是学生在亲自实践中认识客观事物,而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认识客观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三个基本的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教材始终是教师和学生认识的客体。而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教育派恪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萁代表赫尔巴特在《教育学》中说,“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甚至说,“最可怕的是让学生发展这种意识,即认识他们的行为是独立的”。“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说应留给教师。”传统教育派把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在教学观念上往往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认真研究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中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当作“容器式”的客体加以灌输或改变,使他们呆读死记而不善于独立思考。学生成为“物一样的东西,丧失了人的主体性。而在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派则一反传统,力图把学生从教师权威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其代表美国教育家杜威宣称:“我们的教育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将围绕他而组织起来。”这样,杜威就完成了从赫尔巴特的教师权威说到儿童中心说的转变。“儿童中心说”固然存在着失误,但在这里,如果我们撇开“儿童中心论”所存在的偏颇不谈,仅就现代教育派重视儿童的主体性来讲,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整套新型的教育观念。”这启发后来的教育家研究教育主体问题时,首先注意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争鸣不断,它已经构成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教与学的矛盾辩证法来看,到底谁应该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更接近真理?“以教师为主体说”、“以学生为主体说”、“师生复合主体说”、“教师、学生、课程的三主体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说”纷纷出笼,各有见解,争论不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倡导主体、张扬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在审视传统教育的同时。渐渐廓清对教育本质、教育主体性的认识。传统教学行为模式无视学生的存在,以教师为中心,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于是,“目中有人”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实践中涌现出各种改革性的教学模式,以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能动性、创造性能够重现光彩。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正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是以科学的教学认识论来指导教学过程的必然结果。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处理信息的主体。他们主要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参与,“他不像一面镜子似的接受客体的反映,也不像录音机似的听取和储存教师的语言信息。他们对自身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是在主动地同客体交往过程中,取得正确认识,促进自身的成长。”如果一个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不能主动地去观察问题,不能主动地对各种信息材料分析研究,是不会学好的。学生只有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观察、研究,独立思考,才能使获得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教”与“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性的确立。

(二)“导读”对主体性的激活

钱梦龙“三主”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确认学生为主体。他认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是蕴藏着巨大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他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激活他们的主体精神。

1确定自我角色,唤醒主体意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主体意识还比较薄弱,主体性素质和能力较匮乏,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还只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主体,或日:‘潜在主体。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最大特征就是蕴含着丰富的谐能。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逐渐变成现实,从‘潜在,不断地。永远地向现实转变就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质。”钱梦龙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让学生自觉体会到自己主体的存在,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有一次,钱梦龙应邀到某地上公开课。听课者多达千人以上,一个大剧场坐的满满的。宽敞的舞台上安置了黑板、讲台和课桌椅,权作教室。当学生鱼贯入座,强烈的灯光一打,颇有一点“登台表演”的感觉。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旁视,过于“一本正经”的表情流露着他们的紧张。钱梦龙马上意识到学生这种对陌生环境的强烈不适应,绷得太紧的神经,肯定对于他们在课堂上展开积极思维、完全进人参与状态不利,于是他进行了一次课前十分钟的谈话。

师:在这样的大舞台上上课,你们大概是第一回吧!

(一些学生点点头。)

师:台下坐满了“观众”,台上是我们的活动天地,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场面,看一看有点像什么?

(学生们开始“东张西望”,改变了正襟危坐的姿势,有些在小声宣布自己观察的结果,像“演戏”。)

师:我看有点像演戏,那演这台戏的主角是谁?

(一个学生在座位上说:“当然是您!”教室里有轻轻的笑声。)

师:我可并不认为这样。你们猜我是怎么想的?看谁猜得准,

生:你大概认为我们是主角,因为这台戏演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发挥得怎么样。

师:完全猜对了。你们真聪明!那我算什么角色呢?

生:是配角。(笑声)

师:你们看,我站在你们这些主角的前面。指手画脚的,像一个配角的样子吗?

生:你是导演!(笑声)

师:跟我想的完全一样。再考考你们,“导演”这两个字里面重点是哪个字?为什么?

生:重点是“导”字,因为导演的任务不是自己演戏,而是指导演员演戏。

师:说得对。上课虽然不是演戏,但有些道理是差不多的。那么,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生:是指导我们学好课文,而不是代替我们学习。

师:说对了!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合格的主角。我作为“导演”,能够跟你们这些“优秀演员”合作,感到十分愉快,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各自的角色吧!

短短的课前谈话。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坦诚、民主的交流与沟通,教师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鼓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张扬。给他们创造了积极参与的氛围和条件,学生的思维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进射出眩人眼目的智慧火花。这是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唤醒的结果。“教学,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鼓励的艺术。”

2融入教学过程,强化主体意识。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在于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将其具体化,实践化。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步步得以强化和保持,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钱梦龙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知识并同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而这需要教师对“学生为主体”的激活。因此在课堂中,他会“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结论由学生自己在分析、辩论的思考中获得”。只有当学生因“限于认识能力而看不出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钱梦龙才用三言两语去点拨。或者用逆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反面思考。获得正面的理解”。

他鼓励学生在课前提出问题,然后将它们梳理成有序的有大小层次的问题,在课上用“这个问题是某某提出的,怎么解决呢?,,的引导性谈话,开始他的教学。这就不仅使提出问题的学生要认真听,而且使不少有意于表现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学生也马上进入思考,活跃于课堂之上。如他在讲《一件小事》时,便确定把如何理解文章里的“我”作为学生讨论的中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找出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根据在课上进行争辩。在他原来备课时,也设计了一组题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他看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另有自己不解的问题。便及时捕捉到这一点,转而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突破口,淘汰了他自己设计的题目。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结构的认识,得出的结论,基本上由学生说出来。学生的质疑、讨论等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主体——学生的地位在融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层层渗透,步步强化。

3设置创造活动,提升主体意识。如果说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是对他们主体地位的确立、唤醒与强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某些创造性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则可以提升其主体意识,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潜力。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的灵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与一般人们所说的创造性是不同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间接掌握人类认知成果为特征的。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它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注意训练学生的整理、归纳和分析能力,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以下几个片段可以略见一斑。

迁移。在处理与教材中的内容或作法相似的地方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自学理解或自觉加以运用,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如讲《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后,卢沟桥部分便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讲《公输》中墨子说服公输盘的方法后,便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墨子说服楚惠王的那段文字。钱梦龙在关于“读写沟通”的实践过程中,更突出了这种迁移能力的训练。“导读”重视学生自读的操作,而自读效果的表达,除了“说”之外。还常常要借助于“写”,“导读”向“导写”延展,实为必然趋势。导读法追求的是;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两全其美。钱梦龙根据读和写两个方面结合的方式不同,设计了模仿、改写、借鉴、博采、评析五种形式,从而形成一条由易到难的训练“链索”。这五种形式几乎都以所学课文为范本来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或重新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训练中逐渐达到游刃有余的水平,对自己的能力和潜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有利于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比较。比较是识别事物个性的重要思维方式。在比较中,学生可以梳理所学的知识。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深入地认识问题,激发新的见解,求得规律。例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两文有很多共同点,同是说明一个建筑物,而且基本上按方位顺序来写。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如两文的开头部分虽然都交代建筑物的位置、外观,但前者在平实的文字中显示着作者的匠心:后者却在富于感情的文字中透露着作者的心情。学生们如果潜心研究这些不同。自然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找到一种“发现”的乐趣。这样,自己的努力得到回应,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钱梦龙主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做转化后进生的高手
试论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思想
浅谈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育思想当今的意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试论钱梦龙“主体—主导”说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