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技术成为生物课的源头活水
2009-07-22王丽
王 丽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教育实现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正充实着课堂教学。它的使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体现在它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在直观的画面中为学生巧置疑问、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可以灵活的把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频、动画组合到一起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较好的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具有极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也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另外,多媒体还可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学习第一章《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一堂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一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ACDsee软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用以介绍“生物的特征”。同时还搜集到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介绍“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内容。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兴趣是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它是渴望获得生物学知识并积极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意向基础。
2.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学习情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因而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CAI的直观优势。通过投影沙漠上的仙人掌,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归纳、总结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放影“狮子捕食角马”和“角马逃脱狮子捕食”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猛兽与小动物之间相互适应的特征。另外,投影具有保护色的动物:绿草丛中的叶蝉,枯草丛中的老虎等;具有警戒色的动物:黄蜂,金环蛇等;具有拟态的动物:枯叶蝶,竹节虫,兰花螳螂等图片,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由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概念,并辨析概念。同时根据这些问题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而增强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灵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
生物学是一个十分广博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没有的特点。如时空性、微观性、宏观性、运动性等。这些特点使得许多生物学的真实情景不能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可以把这些困难很好的解决。
3.1多媒体技术能化远为近。如学习企鹅,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南极洲亲自考察吧。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的光盘,让同学们看一看,企鹅的生活环境、形态、运动,使他们对企鹅是生活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生动。
3.2多媒体技术可以化大为小,也可以化小为大。近几十年来,生物研究兼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通过多媒体手段就可再现情景,给学生直观的形象。如学习病毒知识,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记录下来的光盘再现学习情景。再如细胞观察实验。由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是一个人观察,又是首次观察微观结构,许多学生不能区分看到的是气泡还是细胞。我们用显微投影通过大屏幕把细胞图像气泡的图像都展现给学生,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还有,生态系统是一个宏观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把它展现给学生。
3.3多媒体技术可以化快为慢,可以化慢为快。如开花的过程是很慢的,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经过技术处理,将几个小时的过程浓缩为几十秒种,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再如,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运动是很快的,很难看清楚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慢放和定格展现给学生。
3.4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将学习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蚕吐丝做茧的过程,是受时间的限制的,不可能随时出现。教师可以用摄像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以后就可以随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了。再如讲植物生长时,用计算机演示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动画只需几分钟;还可以打破动静的限制,如生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其全过程进行动态演示。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该立足传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生物教学从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4.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利用,能够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气体的交换等内容难以理解。我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了一个交互式课件,讲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我将书中68页的彩图扫描加入课件,配合文字解说,让学生读懂图中各个部分名称,并用FLASH软件制作了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动画,演示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方向,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心脏是血液流动的“泵”,理解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房室瓣与动脉瓣只能朝一个方向开的原因。讲授“血液循环的途径”时,在血液循环模式图上,用红色箭头表示动脉血的流动方向,用紫色箭头表示静脉血的流动方向,制成动画演示课件,画面上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体循环与肺循环中气体的交换也一目了然。再配以文字、声音、解说和设立思考问答题,学生们就比较轻松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5.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或演示一些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才能生巧,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我们首先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的技巧,多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多积累一些素材,积少成多,建立自己的课件素材库。同时我们要及时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使用更方便、结构更合理、学生更喜欢、效果更理想的优质课件来,使我们的生物教学更年轻、更有活力。从而有效地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优秀生物人才。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取代现行的教学方式的,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使它成为我们生物教学中的源头活水。
收稿日期:200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