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墙饰布置的误区 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
2009-07-20仇美霞
仇美霞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所谓适宜的环境,即指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的重要教育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幼儿园的墙饰作为促进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一直成为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不可否认,我们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不仅有反映了近期活动目标的活动展现,也有富有特色的班级环境布置。
一、墙饰布置中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1.老师依然是墙饰布置的主体,重老师做主,轻幼儿兴趣。在墙饰布置中,虽然已经能够看到孩子参与的痕迹,但无论是整体策划或主题墙的设计,大多都是老师做主设计好版面,然后再在相应的版面中展示孩子的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参与了。这样看似幼儿参与了墙饰布置,有孩子的作品,有主题活动中孩子收集的材料,甚至还有精彩的话语……但孩子在其中的作用仍然大多只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已,很少能够看到孩子的意愿。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在墙饰布置中,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孩子的主动权又在哪里呢?
2.追求表面的繁华,重视觉效果,轻心理影响。众所周知,在教育中要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但在很多幼儿园园长及老师的眼里,环境布置就是不能留一点空白,仿佛有了空白处,就是老师不尽心。因此,在很多活动室内都是琳琅满目、色彩斑斓,顶上吊的、墙上贴的、两边挂的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让参观者禁不住为之赞叹“真美呀”、“这些老师真是会动脑筋”,可是我们在博得一片喝彩的同时,有没有仔细想想,这样的环境真的是最适宜的吗?且不说这要耗费老师多少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布置环境上,用于孩子的精力自然也就少了),花费多少代价(有些幼儿园为了活动需要,不惜用昂贵的高级材料)。色彩鲜艳的环境固然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幼儿注意的分散。另外,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看似喧闹的环境中,是不利于他们发展的。墙饰布置虽然只是影响幼儿发展的外部环境,但是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幼儿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这种眼花缭乱的环境是否适合幼儿的心理需要呢?
3.墙饰布置没有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重成人评价,轻儿童发展。可能很多一线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墙饰虽然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有时候也跟公开课一样充满了作秀的成分,尤其是在一些承办活动比较多的示范性幼儿园中,墙饰也成为了幼儿园向外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布置时就会或多或少地掺杂一些成人的因素、领导的意图、承办活动的主题,等等,而没有完全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二、适宜的墙饰布置应满足的条件
1.墙饰的布置应该渗透于教育活动中,并为教育需要而产生。布置墙饰的目的,在20世纪八十年代时比较注重审美,尤其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随着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墙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墙饰的教育作用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创设墙饰时,应该考虑:我们千辛万苦地布置这些墙饰的目的是什么?墙饰作为一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就应该像其他课程一样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关注,而不仅仅是开学初布置、有人参观时加强、领导考评时加工。墙饰布置应该渗透于教育活动中,并真正为教育需要而产生。在创设墙面环境时应做到目标明确,把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以至每个具体的活动中,以目标为依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创设环境。墙饰的布置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束后的一种展示。比如,在大班最后一个主题“再见了,幼儿园”开展前,我们就收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让他们展示在主题墙上,并相互讲解。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版面,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自己在幼儿园三年的生活、获得了哪些进步,起初只有一两个画面,孩子们在一边跟同伴交流时,一边回忆自己在幼儿园三年的生活,回忆越来越多,版面也越来越丰富。然后,我们再请家长也来说说孩子的进步,并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布置在主题墙上……从主题的前期准备到主题实施结束,主题墙的布置一直贯穿始终,且每一个版面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个孩子都能在墙上展示自己的进步。不管孩子的作品有多粗糙,有多稚嫩,只要是围绕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孩子们感兴趣的,墙饰就真正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了。
2.在墙饰布置活动中,幼儿是主体,他们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再华丽的墙饰如果没有孩子的参与,它所起到的也仅仅只是挂历的效果,而不是教育的作用。幼儿的发展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积极的交互作用而得以实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幼儿,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不是包办代替。所以,教师思考的重点必须由“我怎么策划、设计”转向“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比如,春天来了,孩子们春游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老师提议:“我们把春天请到我们班上来好不好?”孩子们有的说:我们把柳树请来;有的说,我看到蝴蝶,我还看到有人放风筝呢……在讨论中,幼儿有时还会出现争执,而这种争执正是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同时也说明空白环境对每个幼儿都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就这样,讨论完了需要布置的画面后,我们再找材料共同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并适时地提供支持与帮助。随着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墙壁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们会看着墙面上的画,相互讲述自己的发现、讲述自己编的故事。这样,墙面布置每天都在变,孩子们不仅成了设计者、操作者,也成了管理者、享用者。
3.墙饰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幼儿如果长期生活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就容易引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好多幼儿园的墙饰看似鲜艳,从顶上吊的、两边挂的、墙上贴的,应有尽有,几乎就找不到一处空隙;在色彩上也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班级环境是孩子在家庭以外生活得最久的环境,而如此看似热闹的环境,是不适宜幼儿长期居住的。有人对各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持久、终身和潜移默化的,家庭化的环境能让孩子感到安宁、舒适,更有助于增进他们对环境的亲切感和信任度。“家”是温馨的港湾,因此,在墙饰布置上也要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家的环境,给每个孩子以“家”的感觉,而并不是越鲜艳越好。因此,在大背景上应该选择一些接近自然的色彩,这样的色彩会令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然后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营造温馨的家庭式环境。事实证明,孩子只有在感觉安全、舒适的环境里才能让身心放松,快乐地生活。
总之,幼儿园的墙饰不再只是外在装饰,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我们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他们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墙面环境。“让墙壁会说话”不再是一句空话,只有当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时,环境这一“隐形”课程,才能更好地在促进幼儿的发展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