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有效探究的途径和历程

2009-07-20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男同学女同学操场

金 艳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感受及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实施有效探究的途径

1.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量,然后问学生:“你发现了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有的学生说用量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有的学生说用量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两条宽也相等;还有的学生用量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长方形的特征就显示出来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故意示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学生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老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大胆交流

语言是情感的表露,思维的体现,实践的沟通。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愿意说、会说、大胆地说。如解决开放题:“16个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其中男同学4个人一组,女同学2个人一组,男女同学各几组?”师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要求用“△”表示女同学,用“▲”表示男同学。然后让学生自由畅说男女同学各分几组。学生有的说:“我先画6组女同学,每组2个,一共有12个女同学,再把剩下的4个人编成一组男同学,最后就变成6组女同学和1组男同学。”有的说:“我先画2组男同学,再画2组女同学,数一数还有4个人。我就把这一组分成了男同学,这样就有3组男同学和2组女同学。”……只有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才得到鼓励,智慧的火花越烧越旺,从而尝到了探究的乐趣。

二、实施有效探究的历程

1.经历发现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教学时可播放录像:在学校操场上,一位小朋友把长方形操场打扫一遍。另一位小朋友沿长方形操场走一圈。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就会发现问题:①把操场打扫一遍与沿操场走一圈有什么不同?②沿操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③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怎样计算?④操场面积与什么有联系?要求操场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从而带着疑问学习新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应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2。这样,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积算法。给学生添设思维阶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3.经历解决

弗兰登塔尔说过:“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问题解决”就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教学中。师问:“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有效探究的成功,而正是由于这种探究,才使学生产生了各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猜你喜欢

男同学女同学操场
我们的操场
你好,我是你老公的女同学
我们的操场
学校操场
下课了
“树木”与“树林”
不说同学的坏话
积极发言
玩的智慧
送给MM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