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错误”,让教学更加真实有效
2009-07-20孙敏
孙 敏
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或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司空见惯的,也是很正常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怕耽误时间而回避,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直面学生的错误,利用自己的智慧,将错误变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真实有效。
一、因势利导,引起探究
学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往往能真实反映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认知起点及困惑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错误,并通过操作、实验等数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书上“试一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题中出现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四个图形)我先让学生看着书上的图形来判断,结果全班学生几乎都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我巡视时发现,很多学生沿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底的中点连了一条线,这条线两边的图形形状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我意识到学生的出错是由于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缺乏感性的实践操作。于是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1: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把这几个图形描下来,并且剪了下采,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图形,折一折好吗?
(学生开始活动)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2:我发现平行四边形不管怎么对折,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
生3: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只是形状一样,但是不能完全重合。
生4(指着上下两条底的中点的连线):可以沿着这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再翻过来就完全重合了。(边说边动手操作)
生5(脱口而出):不对,这就不叫对折了。对折是直接折过来,不能剪开。
(很多学生笑了,听课教师也笑了)
师:是啊,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刚才的折一折,你们认为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齐):不是。
在这一片断中,当学生出现判断错误时,我并没有直接纠正、反复讲解、演示,而是组织了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悟、探索并反思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
二、将错就错,引发矛盾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依靠“自我否定”来纠正。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妨将错就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对自己思维的自我否定,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了6个三角形,让学生分类,学生根据角的特点很快把三角形分成了三类,但是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师(指着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一个直角。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1:叫锐角三角形。
师:锐角三角形吗?
生(齐):锐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锐角三角形呢?
生2:这类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只有一个直角,锐角的个数多,所以叫锐角三角形。
师(指着伤含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那么,以你们的想法,这类三角形又该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沉默)
生3:我觉得这类三角形应该叫锐角三角形,因为它全是锐角,所以只能叫锐角三角形。
师:那么刚才那一类呢?
生4:刚才的那一类,还有一个角是直角,所以应该叫直角三角形。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齐):同意
……
在学生把直角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时,我有些意外,但是并没有给他们强行纠正,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将错就错,继续让他们往下起名字。当他们发现一类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时,矛盾就产生了,自然会去寻求每一类三角形最主要的特征,然后再根据它们的本质特征去重新起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涵与外延。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思维才会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才会真正走向深入。
三、错题反馈,引导深思
数学课上,在学生练习之后汇报交流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小手如林,争先恐后要到黑板上板演,往往是各种正确的解法写满黑板,却很少有错误的做法。教师总结时也大多评价学生做对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找出最优的方法,加以推广。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那些做错题的学生的做法和想法,没有给他们展现错误的机会。于是,他们就有可能不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以至于他们有可能今后还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的课堂便会显得很浮躁。因此,教师不要忽视错题反馈的环节。
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首先出示课本上的例题:“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接着,让学生画线段图,自己尝试解答。在汇报交流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得到正确的解法,而且思路清晰。我把正确的解题思路归纳完后,并没有结束汇报,因为我在巡视时发现了典型的错误,还没有汇报上来。于是,我走到做错的学生身旁,轻轻地问:“你能告诉老师你的做法和想法吗?”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算式:440+440×20%。我把这个算式写在黑板上后,其他学生立刻就说:“不对,他把单位‘1找错了,节约的应该是九月份用水量的20%,而不应该是十月份用水量的20%,所以不能用440×20%。”做错题的学生,立刻点了点头。通过这个错题反馈的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解决这一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的理解,强化了正确的做法。同时,让做错的学生真正明白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借鉴作用。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师一定要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要找到他们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并给予充分的引导和帮助,采取有效的策略,让错误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