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如何巧妙地追问抛问转问
2009-07-20葛小仙
葛小仙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你再坐下想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来帮帮他”;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会提醒“再想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不知道我们的教师注意到没有:这些学生或很“识相”,或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或再也没说过一句话。这时,我们的教师想过没有:“是什么原因,又是谁让这位学生一直低着头?怎样能让他的头重新抬起呢?”
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中,只要教师稍微用心些,掌握一些“接话”的艺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一定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且会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激发思维,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追问、抛问、转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一、追问
现在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具体表现为: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请人回答;当学生不会回答时,责生坐下;当学生回答不全时,请生帮忙;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表扬其生。其实,学生回答正确,就代表着学生已经掌握此问题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课始就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想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果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这公式是怎么推导得来的吗?”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课堂中类似于这种学生只知其果不知其因的问题很多很多,因此,这也就提醒我们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答案,而要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听听其的推论过程,从而判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正确与否;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先听一听其理由,知道学生在解题时错误出在哪里,然后适当地叫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寻找其错误的根源,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盲目猜测;对于回答不全的学生,教师要巧妙地步步追问,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答案。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就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追问”情境:
师:为什么喜欢百分数?
生:方便。
黄老师对这个回答应该还是很满意的。这时候一般教师可能就会放弃了。可能会说:“对,说得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讲?”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没有深入。但黄老师不同,他是这样追问的:
师:这个同学用“方便”一词(把其他学生吸引过来),方便在什么地方?
生:方便表示。
师:表示什么呀?
生:一目了然。
(学生又回到方便这个词,黄老师没气馁)
师:一目了然做什么?
生:便于比较。
师:为什么便于比较。
生:因为有相同的分母。
在这样一个精彩的师生互动的片断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课堂魅力。黄老师主要通过追问进行引导,在追问中,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变清晰。
二、抛问
这里的“抛问”意思是: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教师不知道或不明白,没把握,不能随即作出判断时,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或答案抛向学生,求得学生的帮助。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自己不明的尴尬之事,这里要提醒教师:如果教师也不懂的问题,千万不能搪塞,不懂装懂,要如实地告诉学生。因为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知识,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知识不足。
俗话说:“学生是教师最好的老师。”当教师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问问学生:“这个问题有谁知道?”“他回答得对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抛问”,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互补。教师得到的是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而学生则受益更大,不但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另外,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师和生之间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时构成一种默契。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在新知展开时,出示例题:“学校足球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8:1,训练中老师要把18只足球按照男女生的人数比进行分配。男、女生各应分得多少只足球?”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学生想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只见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了这样一种方法:8:1=(8×2):(1×2)=16:2。此时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说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他这种方法对吗?”短时的沉默后有不少学生举手回答说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也点头称是。课后我问上课教师:“第四种方法你课前是不是没想到?”这位教师很诚实地承认:“课前确实没想到。并且当时也不知道究竟对不对,所以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想不到,学生比我还聪明。我经过同学们的“指点”,思维才豁然开朗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学生不但帮助教师解了围,而且让教师自己把这问题弄清楚了,可以说,是学生教会了老师。这堂课,学生们学得主动,特别爱发言,而且教学效果也很好。我想,这一切都与教师的“抛问”分不开的。
三、转问
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思维岔开很远或“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地转个话题提醒学生,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转问”。
我们知道: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有错误是正常的事,但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回答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新问题,就能上出一堂生动活泼的课来。这是教师应变能力的反映。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张正方形纸上找1/2、1/3、1/4。学生操作后,通过观察比较得出1/2>1/3>1/4。接着教师提问:“从中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一位学生说:“我发现分子都是1。”另一位学生说:“分母越来越大。”还有一位学生答:“我发现数越多的那个数就越小。”这位教师听到这样的回答时立刻给予否定。当时我真为这位教师没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有用信息,接着学生的回答迅速转问而遗憾。其实,这位教师只要启发性地引导,就可打开学生的思维。比如,接着学生的回答转问:“那你发现哪个数越多,哪个数就越小?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最终结论:同一物体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
作为教师,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度的综合处理、修改、提升或是评价,然后巧妙地“接话”,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当然,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教师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要有说话的才能。换句话说就是口语交际的才能,也就是要善于讲话。2.要有丰富的知识。知识是口才内容闪现光彩,产生魅力的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越大,阐述的道理就越深刻、透彻。3.要有成熟的心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虽无实体,但可以看出教师的表达和反应情况。“急不择言”与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从同事、书籍、互联网及其他各种资源中获得信息,从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充实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驾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