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数(二)”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2009-07-20殷琴华丁浩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数数小棒谈话

殷琴华 丁浩清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数(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宴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认识计数单位“十”)

1.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呢?悄悄地告诉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谁能用学过的数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展现数学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以到儿童乐园去游玩作为引子,会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伊始便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全新的学习环境之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谈话: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几?在认识10的时候,我们曾经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还记得吗?那是一次重要的操作,让我们再做一次。请同学们把小棒拿出来,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捆小棒)

3.谈话(出示图:10根小棒一捆):捆前是多少根?(10根)我们用1根代表一,捆前是几个一?(在10根下面板书:10个一)我们用1捆代表几?(十)1捆就是1个十。(在一捆下面板书:1个十)你们看,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闭上眼睛再想一想,一是什么样的?十是什么样的?10个一是什么样的?10个一与1个十是什么关系?想明白了吗?

4,谈话: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例如,10枝铅笔捆成1捆,这1捆就是1个十,有人要买10枝铅笔就不用一枝一枝地数了,拿出1捆就行。再如,10个羽毛球装成一筒,这一筒就是1个十,有人要买10个羽毛球,只要怎么办?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计数单位“十”的认识过程,对于这样重要的数学概念,花费足够的气力形成清晰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安排学生操作、看图并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十”的表象,列举成捆的铅笔和成筒的羽毛球,不仅丰富“十”的表象,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学生会自觉地把1个十看成10个一,在接下去数小棒时就会自觉地先取出1捆,而不是一根一根地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认识11~20各数)

1.谈话:在课桌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容易清楚地看出是12根?请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

预计一般都会摆成1捆另2根,展示一个学生这样的摆法。

提问:你来数一数这是不是12根。(从10数起,11、12)这种摆法看得清楚吗?如果有其他摆法,先检查是不是12根,再让大家评议这样摆是不是容易看清楚。

小结:让我们摆12根小棒,就先摆1捆,再摆2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效激活学生数数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数数活动。]

2.提问(出示三幅图:1捆另1根,1捆另3根,1捆另8根):你能数一数每幅图中各有多少根小棒吗?(指生数后教师分别板书:11,13,18)谁愿意来说一说是怎样数出中间一幅图有13根小棒的?

3v谈话:小朋友们都学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我说数,你们摆小棒,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14根、16根、19根小棒,让学生摆一摆)

4.提问:如果在19根后面再添1根是多少根?20R怎么摆?

提问(待学生把散放的10根小棒捆成1捆后再提问):这里是把几根小棒捆成1捆的?又捆成1捆有什么好处?2捆是2个什么?是多少根?(2捆是2个十,是20根)

5.让学生看书第78页。在两个()里填上数。

完成后再说一说身边的数哪些是11~20。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物体个数11~20的表示方法和运用这种方法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并通过活动体会到数学学习不但要观察,还要动脑想、动手做。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要作细致的教学处理:充分发挥单位“十”的表象作用,在认识单位“十”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教学认识20时,先利用数数经验,19添上1是20,再讨论“20根怎么摆”。引导学生再一次建构“十”,进而以“十”为单位认识20。]

三、实践应用,质疑深化(巩固11~20各数)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如果超过10根,要想办法使人看得清楚;如果不够10根,放下重新抓。

(学生活动后指名说出抓的根数和自己的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反馈,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尽量让学生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请拿出尺子,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手指着数读给同桌听。

(出示尺子图,再指认11、15、17等数)

提问:尺子上的数越往右边越怎么样?

3.“想想做做”第3题。

数数给同桌听,一人从7数到17,另一人从11数到20。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图中画了一些草莓和雨伞。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看一看自己估得怎么样。要注意一定先估再数,不能数好了把数出的数作为估的数。

(指定几人说出估计的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数,数后评议学生的估计)

谈话:估计物品的数量是一种能力,今后还要多练习。为了清楚地看出草莓和雨伞各有多少,你还可以在书上怎么办?(引导学生数出10个并圈起来)

5.“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谈话: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数?(如果学生不认识,就告诉学生这几幅图分别为公共汽车上标明的几路车、指挥车辆或行人通行的红绿灯标志、一袋大米的千克数、电梯里面楼层的牌子)

你会读出这些数吗?读给同桌听。

提问:读了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6.“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请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然后重新数,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20与10相比怎么样?

7.“找朋友”游戏。

一名学生报数,对号学生说到。

[设计意图:有层次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数方法,会表示11~20各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抓小棒,用手捏10张、20张书页,凭触觉感知数的大小;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启发学生捆小棒,自主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找朋友”游戏,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应用11~20各数)

1.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哪些学习内容最感兴趣?

[设计意图:其实放手也是美丽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归纳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融会贯通,比由教师小结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谈话:我们这节课认识了10个新的数,课后留心观察在哪里能见到这些数。

[设计意图:走向生活,走向运用,数学学习正逐步向这两个“走向”发展。下课的铃声,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结束,教师应注意把数学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体会身边的很多事物与活动都存在着数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猜你喜欢

数数小棒谈话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爱数数的兔十一
巧移小棒
数数谣等
共需多少根小棒?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