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兰芳》:人性传奇的深度演绎

2009-07-20郭鹏群

电影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枷锁梅兰芳

郭鹏群 杜 芳

梅兰芳。响彻世界半个世纪的名字,是民国四大名旦之首。我国进军美国好莱坞第一人,更被誉为“远东头号艺人”的杰出艺术家。其事迹终于在2008年的岁末被搬上银幕,并迅速走红全国。该电影首周末票房高达4218万,并且在之后的几天票房持续走高,第二个周末就轻松过亿。与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当年首周末票房1000万,总票房3600万;陈可辛《如果爱》总票房3000万;徐克的《深海寻人》也只有1000万相比,《梅兰芳》绝对是创国产文艺片票房之最。

更可贵的是,它突破了贺岁片的喜剧类型、国产大片特效大场面类型等,为贺岁片的新突破走出了一条新路。《梅兰芳》既不恶搞、逗贫、逢迎观众,也不靠“视觉奇观”遮掩苍白的情节与人物,而是在关乎最本质的,人的灵魂的挣扎,坚守与突围上浓墨重彩的精细刻画,可谓是今年最具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的电影。笔者认为,一切优秀的电影,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深度探讨与呈现,仔细品味这部由陈凯歌导演,众多明星加盟的电影《梅兰芳》,我们会发现,电影给人最震撼的不是大场面,大气魄,而是众多鲜活的,能够活在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梅兰芳:“纸枷锁”下的孤独与超越

电影《梅兰芳》是三段式结构,讲述梅兰芳人生的三个阶段,每段都是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高潮。官方所谓死别、生离、聚散,其实分别展示了梅兰芳对神圣艺术、纯洁爱情、民族大义三个方面的态度。但值得重视的是,电影在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纸枷锁”的道具:梅兰芳的大伯,一个优伶,因为没有穿红而被太后带上一个纸枷锁,饱受戏子的屈辱和艰辛。更重要的是,电影中的这个道具,笼罩了整个电影情节的发展。纸枷锁也成为片中重要隐喻多次出现——“这纸枷锁,轻轻一弄就会破,但你却没有办法”。

就是这个先辈的“纸枷锁”,成了梅兰芳一生挥之不去的印记,奠定了这个人物贯穿一生的悲剧色彩:因为要带上一个伶人之王的光环,梅兰芳气死了十三燕;因为要艺术和道德,梅兰芳放弃了孟小冬;因为要出名,梅兰芳选择了赴美,因为要背负提高优伶地位的重托,梅兰芳选择了一条不归路。电影中的梅兰芳,在名人光环的照耀下。其实一直是个无比孤独的人。幼年父母双亡的他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读着大伯生前留给他的信,因为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大伯一样知晓他内心的疾苦。片中的那把孟小冬的雨伞,正是象征着梅兰芳心中想要紧紧抓住幸福的渴望。但在电影中,一句“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坐儿的”,就将梅兰芳的真实处境表现了出来。

正是在这样的内心冲突与挣扎中,电影丰富细腻地表现了梅兰芳一生越来越内敛大气的成长。影片最后一段集中表现日军侵华以后,梅兰芳誓不为侵略者唱戏,即便被关进铁窗,也将生死置之度外,向日军统领冷冷说出“有人愿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最终他宁肯自我折磨、托病抗演、蓄须明志,也不屈服于倭贼淫威。其别富深意、别具个性的沉默抗争,仍会让观众为之深深震动、肃然起敬。也正因此,电影具备了深沉大气的心灵境界,也使得这部大气磅礴的《梅兰芳》,在精、气、神上,都具有某种厚重的感觉。

二、邱如白:雪花舞中的疯狂与孤独

电影中的邱如自,是陪伴梅兰芳,贯穿全剧的另一个中心人物。他早年在外留学,心高气傲,从开始不愿和十三燕打招呼,到讲演会上驳论,都显示了他性格强势的一面。但梅兰芳的出现,给了他一个目标。梅兰芳对戏的纯净,触发了邱如白的决心,当他看到梅兰芳在和十三燕唱台的时候,他被梅兰芳所打动,于是有了弃官护驾之路:“我就是捧梅兰芳的场怎么样了。”而电影中一个镜头:“他边走边把公文扔在了地上”,其义无反顾。性格果断疯狂的一面初露端倪。

他要对梅兰芳负责,要塑造梅兰芳,要将梅兰芳护到那个最顶端的位置。所以,他支持梅兰芳和十三燕的争斗,以及全面接手梅兰芳的所有宣传和规划。从最初辞去政府职务,不顾家族反对而进入梅家帮忙,到劝走孟小冬,甚至不惜雇杀手,并直言“谁毁了梅兰芳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时,邱如白站在雪花飞舞的街道上孑然独立,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被习本人所游说而劝告梅兰芳复出,认为“无论战争谁胜谁败,梅兰芳都应该不朽”。在邱如白的世界里,他总是赢家,他性格中疯狂的一面已经暴露无遗。

但他没有想过失败这样的状态,他只想去做,一直到梅兰芳对日蓄须明志,晕倒在地,他才发觉,他根本不曾理解梅兰芳。他为梅兰芳可以弃官舍家不择手段,他想把梅兰芳塑造成神,超越国家民族,但梅兰芳最终还是选择了做人。他为梅兰芳铺的路,为梅兰芳设的局,都不是梅兰芳要的,这种挫败,锥心噬骨。而在最后一幕里,他苍老的背影,如此孤单。令台下观众唏嘘感叹,怅然若失。

邱如自在电影里的出色演绎,将人性的复杂面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是他首先发现了梅兰芳的价值,是他引导鼓励梅兰芳超越了世俗,是他为梅兰芳时代打开了大门,他的敏锐感觉,出众才华,都让观众由衷赞叹。但又是他阻止了梅兰芳的爱情,控制了梅兰芳的生活,甚至最后差点陷梅兰芳于不义,这又让观众感叹甚至痛恨。而他最后的孤单苍凉,又让观众顿生同情之心。

三、十三燕:戏台上的孤傲与悲凉

电影《梅兰芳》公映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前半场的“斗戏”堪称惊艳。而在这场惊艳的大戏中,王学圻所扮演的“十三燕”,更是引人注目,令人叫绝。这里除了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外,电影人物十三燕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复杂情感及其代表的文化内涵,是最主要的原因。

“十三燕”是梅兰芳出名之前的戏剧界大师,统治了戏台几十年。他一面对自己出神入化的戏剧本领极其自负,另一面又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从事职业的卑微。他曾亲口对青年梅兰芳诉苦:“谁叫我们是下九流呢”。他既守旧顽固,在民国还守着满清政府赏赐的黄马褂留着小辫,又渴望改变,他不仅不全盘否定梅兰芳改戏,还在临死前不忘叮嘱梅兰芳:“记得提高提高咱们唱戏的地位。”

这样的一个“十三燕”,自然是守旧与创新的矛盾体。他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巅峰,那个时代有他所有的荣誉和骄傲,他爱那个时代胜过他的生命。但他贵就贵在当清晰的感觉到了另一个崭新时代前进脚步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退却或是回避,而是有勇气和魄力来与新时代亲自交锋,他说:“输不可怕,怕才可怕。”这句简单、细致而有力的台词为影片大大加分。正是这样的骨气,十三燕这样一个前呼后拥的大腕,在台下没有一个观众的情况下,完整地演完了自己的《定军山》。

十三燕虽然地位低贱,但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临死前,他对和自己打擂台的梅兰芳说:“我拜托你件事,抬升下咱们艺人的地位。”多么心酸的一句话,这样的一句话,几乎成了整部戏的高潮,也奠定了整部戏的主线。其宽广的胸襟,真诚的情怀,悲凉的结局,让人为之而动容。观众随这个角色的嚣张而嚣张,傲慢而傲慢,也随他的逝去而悲伤。这样一个百味杂陈的角色,张力十足、神采飞扬,堪称是导演陈凯歌,编剧严歌琴以及演员王学圻的杰出创造。

正是有着这样内涵丰厚,并对人性做深度阐释的经典人物存在,陈凯歌的《梅兰芳》,才上演了近年来少有的“叫好又叫坐”的奇迹。虽然有人疑问说这部电影是“造神”思维的延续,与真实的梅兰芳相去甚远。但这是艺术,应该允许编导去创造,去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梅兰芳,去理解自己对那个年代的人的认识。

《梅兰芳》是对近年来国产大片盲目学习“好莱坞”的一种反省,它与电影《集结号》一起,代表着国内电影的一种新趋势,那就是回归对人性的深度演绎,但制作又非常精良,给人以一流的视觉享受,而这正是观众所需要的,也给国产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猜你喜欢

枷锁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奇怪森林
熊佛西对梅兰芳的纯艺术批评与梅兰芳的隔空回应
细微见知著,守正出新章——评《梅兰芳·当年梅郎》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命运的枷锁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