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009-07-18蓝依凡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一堂课品德课课前预习

蓝依凡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多仍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的应试教学模式上。上课讲解知识点,复习背诵要点,考试回答要点。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我认为,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下面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是紧密相连的。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就高涨了。

二、巧设导语,引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如,可以用歌曲开头,也可以用一段格言或一则寓言开头等等。

三、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的教学中,多数采用“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人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人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觉得生动有趣,自然就能激发起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习兴趣

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如何进行总结是一堂课的关键。古人在谈到行文时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练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比如讲授“情绪需要调节”一课的结尾时,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点,要同学们思考、讨论:林黛玉这种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们今天有这种情绪应该怎么办?大家通过争先恐后地发言,懂得了情绪需要调节,而且应善于调节,并注意选用恰当的方法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又该怎样做呢?学生疑窦顿生,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品德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

(责编袁妮)

猜你喜欢

一堂课品德课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做好课前预习
溜走的一堂课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