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

2009-07-18陈进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两国世纪

陈进才

摘要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同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面对民族危机作出的不同选择之路。本文拟在分析由于所走的救国之路不同而产生的巨大不同结局。从中启迪人们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

关键词相似背景不同选择结局反差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在此推动之下,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欧洲大陆上的几个主要国家相继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则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扫除障碍进行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战争(亦称美国内战),总之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确立。同时,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使列强进一步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步伐以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正以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动力成为一种潮流推向世界各地,其廉价的商品和炮舰政策正摧毁着古老而落后的东方古国,瓦解着亚、非、拉落后的生产方式。西方列强在侵略掠夺亚、非、拉国家的前提之下,也在客观上承担着另一种建设使命: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欧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学习,取长补短摆脱危机,这是亚洲各国的迫切要求,无论是被迫还是自觉的,都必须走这条路,因为这是世界的潮流,不可逆转。

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相似现状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亚、非、拉其他国家一样,19世纪上半期的中日两国处境十分相似:封建制度已走至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已产生,尤其相同的是双方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闭关锁国大门已被打开。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巨大的生产力所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工业品需要广阔的市场,而维系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廉价原料更促使它成为侵略中国这个在当时人口众多,经济、政治落后,而市场前景广阔的“理想目标”的急先锋。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天朝上国”腐败不堪,外强中干的清政府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皋华丽号军舰上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耻辱,大门被打开,主权遭沦丧。然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力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导致鸦片战争后十多年并非像英国所料想的商品倾销,相反却很是滞销,棉纱、棉布再便宜、再好看、质量再好也没人买,更不用说钢琴、西餐餐具类商品。但英国侵略者却认为,其商品滞销的原因在于中国给的权益太少。为扩大侵略权益,1856—1860年以英国为首的英法联军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成为其附庸。

2美英列强叩开日本大门

同中国一样,隔海相望的日本在19世纪中期也同样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领舰队首先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幕府开关,继“黑船事件”后,英、法、俄、德亦接踵而来,日本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国门被开,主权遭侵。封建、闭关而造成的落后挨打局面给日本一些有识之士上了痛苦而深刻的一课。

可以说,19世纪中期的中日两国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和基本矛盾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不过是中国的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化程度要比日本深一些,时间上早一些。两国都遭到了欧美列强的侵略,而相似的命运也无不触动着两国的有识之士: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必须向别人学习否则就会更落后。

三、危机前中日两国的不同选择

中日两国面临同样的困境,但走出困境的选择却不尽相同。

1布新而不除旧——中国的洋务运动

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尤其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为武器不如西洋,而非体制问题。因而他们应对危机的决定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制造洋枪洋炮来剿发捻,勤远略。于是乎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从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海军直到建立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培养人才等方面,洋务派们的拳拳报国之心令人佩服称赞,他们在中国近代化的路上、在中国民族工业起步的历程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与世界当时的发展脚步来看,洋务派们的所作所为也只是面子上的东西,仅对开风气有作用。因为他们充其量不过是想稍分洋商之利,却始终未能认识到:自己如此落后的根是制度的腐朽、政治的腐败,而这恰恰又是事情的本质之所在。“布新而不除旧”,在腐朽的专制制度的肌体上去嫁接新鲜的资本主义事物,还要企盼它能开花、结果,这只能是一种妄想,因为嫁接成功的前提是根系必须是发达旺盛有生命力的,而绝不可能是枯枝败叶。所以,当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之时,人们意识到: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是必然的。它要富没富,要强也没强,显然这条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这种选择是不正确的。

2变革体制走新蹯——日本的明治维新

不能不说是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深深触动了日本有识之士的神经。同是19世纪中期的中日两国同去西方寻求救国之路所得结果和归来认识、行动却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把国家遭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命运归结于本国政府——幕府的封建统治,得出“引狼入室”的就是幕府首脑将军的结论。于是把挽救危机的救国之路选择在结束目前的封建统治,全面向西方学习上。为此从武装倒幕,将制约国家发展的封建统治政权德川幕府予以推翻,建立了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明治政权。1868—1873年明治政府从政治制度、殖产兴业、文明西化、教育、军事制度等各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发展;曾经多达13批的“遣唐使”求学海外船队将航船驶向欧洲。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明治维新。

四、不同的选择造成不同的结果影响

1冲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舍本求末的救国之路~洋务运动没有挽救中国的危机,1894—1895年中日两国交起手来,结果天朝大国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掀起乃至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的灾难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是越来越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直至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更令人惊讶的是19世纪90年代末的戊戌变法运动却步了日本之后尘:向日本学习、实行改良、进行变法以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可百日维新依然昙花一现。何以如此?实乃积重难返,该改革之时却贻误战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时改革又已无回天之力,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所带来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必须用革命手段开展暴力斗争,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日两国的两种不同命运其实早在两国同去欧洲学习之时,就有人作了预言:日本去欧洲学习是学到了真谛,表面看来并不是满载而归但都把重要的实质性的东西装在大脑之中,实实在在是收获颇丰。这与中国在欧洲广购枪炮、军舰的壮观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到底谁才是这一趟欧洲之行的最大赢家?谁才真正是不枉此行?旁观者清。其时德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一语道破:“三十年后,中国弱乎,日本兴乎!”为何?中日学习,一本一末,怎么会一样呢?日本回国之后便大刀阔斧地开展武装倒幕,进行明治维新,统治日本六百多年的幕府封建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长达六年多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跃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在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前提之下进行的,加之当时西方列强又加紧侵略中国,他们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等导致这场运动只能以悲剧收场,中日两国在同去欧洲学习三十年之后进行的较量——甲午战争,结果可想而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为什么?学的不同,救国路选择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19世纪中期的中日两国相同命运而不同的选择和结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学习。而改革是前进的强大动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对腐朽落后的旧制度及旧体制必须予以废除,新生事物才能茁壮成长。当世界历史已步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已为世界进步潮流之时,我们尽管也被迫作了一些调整,如兴办工业和新式学堂等,但制约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未作根本变革是于事无补的。早在明清之际就已走向衰落的封建制度到此时还要为体是根本去维护它,这是何等荒唐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已明确告诉国人: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根本不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的对手。可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明治维新却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变革,尤其是政治上开始由一个封建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尽管改革不够彻底还有不少封建残余,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已经建立,加之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交叉运用等都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如虎添翼,一跃成为19世纪末的后起之秀。1894年的甲午战争爆发之时,中日两国从实力来看其实已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国家,战争之结果可想而知,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一再错失发展良机,从而拉开了两国之间的距离。

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任何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联系今天,全球化趋势在加强,地球村在日渐形成,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无不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开放。依据国情,融入世界,追求进步,方能使我们的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的强国之林。

(责编庞丹丹)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两国世纪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