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之我见

2009-07-17黄济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自学新课程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也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自学习惯的养成,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表面上用的是新课程理念,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时有出现,“假导”的现象频频发生,为了应试的成绩,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暂时放在一边。当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它科学的一面,但一味地坚持传统,而不加以改变,既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从1999年开始进行高中语文“指导——自主学习”教学实验,经过十年的摸索,觉得与新课程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现把自己的做法提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指导——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统称,它的最大特点是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解决各自现有的问题;课堂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指导——自主学习”包含定向、自学、讨论、精讲(引导)、操练、检测、小结七个要素,而没有固定的模式、程序,本人在语文教学上主要采用了自学、讨论、精讲(引导)、检测、小结五个要素。在具体教学中,强调超前断后,即要求学生提前一周完成课前的自学,认真做好自学笔记,教师做好批改,然后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在上课时,能了解自己自学过程中存在和解决的问题,并加以重新思考,从而在课堂上讨论、解决;课后则不留作业,既不占用学生自学下一章节文章的时间,也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当场解决问题,提高自学的成效。

一、明确目标,做好自学笔记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对外界信息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它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因此,教师必须促进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这里,超前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预习是不同的,语文预习一般只要求课前通读课文、疏通文字、分析课文并提出问题;而自学则要求读通、读懂课文,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学会自己质疑、释疑。这里“质疑和释疑”显得尤为关键,它能“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不要把学生看得那么笨,其实很多东西他们自己看了能懂,或者只需要在某处稍加点拨,要相信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部分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说:“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老师在学生刚入学时,应教会学生画知识树,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自主学习做好准备。自学时要求做到:

了解教学目标;

疏通文字;

把握文章中心,体会特色;

层次分析;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质疑、释疑。

当然,不是每次自学笔记都要有这六个部分的内容,但“质疑和释疑”必须体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甚至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样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

二、精心组织,实行分层讨论

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意味着彻底解放学生的脑、口、手,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可以这么说,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谁就把握了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契机。

讨论有小组议学和大班讨论两种。小组议学阶段要让学生明确小组讨论的方法功能,即每4名程度不同的学生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把自学笔记拿出讨论,统一看法,讨论疑点,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力争在小组内完成对教学任务的理解,但也允许求同存异,把“异”端到大班来讨论。而大班讨论除分析个别学生独特见解外,各小组还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的结果拿出与大家评判、共享。由于是集体讨论的结果,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也敢于站出来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无形中就激发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从而为他们下一阶段的自学打下良好的“信心”基础。这个环节中,教师尤其要关注成绩相对落后又不敢表现的学生,对他们的勇气要尤其加以肯定。

三、充分准备,认真做好精讲

大班讨论固然彻底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但也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的独特见解,闪耀着学生思想智慧的火花,因而更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教师不能按自己的既定思路,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大讲特讲,或干脆顾左右而言他,置之不理。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学笔记要认真批改(比一般的作业批改效果好多了),充分了解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有哪些独到之处,并加以思考,同时,还要预测学生可能在讨论中还会有哪些智慧的火花。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具体操作中应本着“商量、商量、再商量”“研讨、研讨、再研讨”的原则,充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思想。也许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许有的问题过于艰深,教师也要让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做好引导,以达成共识,这样才能把教师的正确要求变成学生的自我要求。至于那些重点难点,当然要引导学生析深、析透。

课堂讨论应以肯定为原则,以平等为基础,以师生富于爱心的交流为手段,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与人精神的契合,形成师生相互尊重和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的创造活动。

四、调整节奏,适时进行检测

由于“指导——自主学习”采用超前断后的形式,课堂的检测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检测可以是学生课前自评自测,也可以是互评互测,必要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随机抽取学生讨论的问题加以检测。这既可以了解学生自学结果,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其听课的自觉性。

五、画龙点睛,完成课堂小结

上课的效果如何?还需要小结。毕竟让学生有所收获,就必须让他明白本节课教了什么,何为重点,何为难点。而这当然离不开小结,可以说,好的小结对一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小结有四种形式:一是学生自学后的自我小结,目的是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要点;二是课堂讨论后学生的小结,其作用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对学生小结的小结,这主要是对学生的学法进行点拨及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四是教师小结,只有在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欠深入、理不清头绪、完不成教学任务时,教师才亲自小结,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规律,使知识系统化。

总之,“指导——自主学习”解放了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它不但使师生的个性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使过程本身充满生命气息;它不仅能够成全学生个性整体发展,而且也能使教师获得个性满足。可以这样说,实行“指导——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改变观念(教学观、育人观、学生观),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丰富教学手段。

(黄济富 福建省柘荣县第一中学355300)

猜你喜欢

自学新课程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