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选文隐含的女性观

2009-07-17付绪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材职业学生

教材是由编制者从一定的社会文化中选择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其选择基于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和课程观进行材料的筛选,学校课程中仍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其隐含的观念通过教材的使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女性主义影响到教育领域的研究,隐藏在教材中的女性观日益受到关注。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出版的时间较新,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上海作为我国女性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最活跃的城市,其渗透的女性性别观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当前女性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较高状态,因此其教材选文中的女性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女性形象的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教材很显然地被男性所支配。直至目前,女性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以及形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国务院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重申:“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到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接触到的最主要的学习材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比较大,使用性别公平化的教材是学生形成性别平等意识的必要途径。美国在1985年的一次大型调查研究表明:接触性别公平化教材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可能具有以下特点:(1)具备无社会性别偏见的人类社会知识;(2)具有更开放的思想以及更准确的性别角色行为;(3)倾向于模仿教材中所表现的性别角色行为;(4)相反地,如果教材传递带有性别偏见的负面信息,那么学生感受到女性的生活价值低于男性,女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教材的编选应将政府在教育领域实现性别平等的努力体现出来,而语文教材在传播文化方面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语文教材的编选要更为重视性别观问题。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发展阶段理论,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大致处于道德发展的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一旦教材传递的是关于对女性不公平的信息,这种概念性信息转化为力量,就会不利于学生的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选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选文中女性观对学生正确认识女性以及形成正确的性别观极为重要。

二、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女性形象

(一)数量分析

1.教材的女性编制人员的数量及其地位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一种“组合式教材”(managed texts),这种图书一般由若干编写人员,由其中一位有声望的专家担任主编,而主要内容却由专业作者写作,因此,这种“组合式教材”其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编制人员的选文倾向,因此女性编制人员的比例和地位直接影响到筛选哪些选文进入教材,是体现女性视角的一个重要渠道。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人员分为主编、各册主编、特约撰稿人和各册修订人员。这六册教材的编制人员中女性总人数为3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5%;女性主编人数和女性各册主编人数都为0人,所占比例都为0%;女性特约撰稿人人数为3人,所占比例为27%;女性修订人员人数为2人,所占比例约为16%。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编制人员中的各部分比例都很小,在重要的职位上比例为零,这会增加女性经验在教材中到场的无形化和边缘化的可能,而更多的以男性视角来筛选文章。

2.选文的女性作者的量化分析

相对于教材编制人员,选文作者的影响更大,作者直接决定女性以多少篇幅、多少人数和何种形象出现。在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女性作者总人数为6人,占选文的作者总数41人的比例约为17%;从时代来看,选文的现当代女性作者人数为6人,古代女性作者人数为0人;从国籍来看,中国籍女性作者人数为4人,外籍女性作者人数为2人。由此分析,女性作者的总人数的比例较低,教材反映的仍然是以男性的话语权为主导的课程文化;女性作者皆为现当代女性,古代女性作者人数为零,这与古代女性在受教育方面的不公平待遇相关,但也体现出了现当代女性一定程度上掌握文化传播主体的话语权,并且有利于学生认识新时代女性;外籍女性作者的比例为中国籍女性作者的50%,这个比例相当大,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上海的国际性多元文化的渗透。

3.课文中女性人物的量化分析

女性人物的数量影响着女性在选文中出现的频度,这是主观的结果,隐含着某种价值取向,从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人物或现象等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选文中出现的人物总数为140人,其中女性人物为47人,比例约为34%;主要人物总人数为40人,其中女性人物占10人,比例约为25%。从人物数量上看,人物总数和主要人物中女性占据绝对劣势,女性人物出现在教材中的机会很少,作为重点描述的机会更少,更多的是扮演一些次要的角色。

(二)形象塑造

形象塑造是在质的层次渗透着某种观念,因此教材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非常值得关注。

1.选文中出现的女性人物的职业形象

职业反映出女性的身份和参与社会各领域的范围和程度,教材中的职业形象是塑造女性形象的重要方面。以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为例,该册教材选文中出现的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在职业上同样身为作家、艺术家、特殊才能者、运动员和农民,除了农民,女性人物在其它职业上从事的人数均少于男性人物。此外,该册教材中出现的男性人物还从事着女性人物没有涉及的职业领域,如国家领导人、官吏和干部、手工者和小商人以及探险家。综上分析,从职业领域的范围来看,女性涉及的大部分都是处于要求相关技能较高水平的职业领域,新时代女性的身份和参与社会的范围和程度在教材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在相同职业领域,女性人数则低于男性人数,另外,女性从事的职业领域种类较男性少,在一些高层次职业领域,女性人物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当然这也是当下女性的现实情况决定的;而一些低层次职业领域,女性人物从事的人数比男性人物多。以上表明,选文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在职业形象上处于劣势。

2.选文中出现的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

选文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大多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开篇《女孩独立》中善良可亲的母亲和活泼可爱的女儿;《密室日记》中的在逆境中坚强、乐观的安妮;往古之时,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女娲”;感天动地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她们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们有着独立、坚强、积极乐观等性格,体现出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是,男性人物表现出了更多的冷静、敢于冒险、乐群精神以及具有远大志向,并心怀国家民族、自然界的命运。

此外,选文中暗含的性别观在行文中有一定的体现,特别是在同一件事情上描写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就表现出倾向性。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母亲一直叫“我”不要冒险,一次和同伴们玩耍时,在被朋友称为“胆小鬼”的激将后,“我”和同伴们爬上了悬崖,在没有办法向下爬回去时,当“我”感到恐惧和疲乏,父亲这时出现了,在父亲的指引和鼓励下,“我”一步一步地往下爬,以“投入了父亲一双强壮的手臂中”作为冒险的收场,这里,父亲是冷静的、智慧的和具有力量的,并且在关键时出现,而一直叫“我”不要冒险的母亲在以后孩子遇险时却不在场。又如《社戏》中,“我们”在乘船回去的路上,大家想吃罗汉豆,阿发说他家的豆大的多,让大家偷他家的,于是,大家都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这时 “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尽管后来“阿发的娘”这位人物一直不在场,但给读者留下了小气尖刻的印象,不如尚无劳动能力的儿子阿发慷慨,也不如劳动能力下降的长辈“六一公公”。在这些女性和男性同时在场时,选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性格的描述对女性是相当不利的。

三、总结与建议

由以上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女性在数量上比例较低,对女性存在一定的省略和忽视,与男性呈不均衡的分布,而且选文中对女性在职业形象和性格特征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见,女性形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刻板化和歪曲。

课文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主体,其贯穿在语文日常教学的细节中,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引领着学生的精神,这无疑对正处在人生观、性别观等形成的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其隐含的性别观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是怎样认识自己的性别,对他们人格也存在影响。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解决,其一是从制度上将性别平等原则纳入教材编写和审查制度之内,让更多的女性参与教材的编写,选文中女性作者与男性作者在比例上平衡,让女性经验进一步进入,并且适当增加古代女性以及外籍女性作家的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女性。其二,加强对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教师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别观教育,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性别更加平等的教学情境,学生批判地质疑教材中出现的对女性偏见的现象。

(付绪红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200062)

猜你喜欢

教材职业学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