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对话”在语境中区分词语

2009-07-17邬春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造句对话区分

王尚文先生曾说过:“词之为物,有它或不可须臾或失的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口头为声音,是听觉对象;书面为文字,是视觉对象。词的声音和形体,跟蝉声和桌子的形体不同,他们都表示一定的意义,而意义总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作为一种符号是物质的形式与抽象的意义的结合体,因而有别于一般的听觉对象、视觉对象。言语由词按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因而言语必然是具体可感的对象……”[1]

况且人的全部思维,都有对话的性质,“对话的边界纵横交错在人们现实的思维空间里”[2],因此在词语辨析中运用“对话”就成了可能。词语的意义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的话语中积淀下来约定俗成的。词语是句子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脱离句子的完整语境去辨析词义。所以,我们把词语还原到具体的语境中,就能更准确地辨明词义。

因此笔者一改往常教师对易混词语先做一番解释再让学生做大量练习的做法,而是利用“对话”进行辨析词语。具体做法分三步:首先看清辨析对象,接着让学生自主创设语境──特定的词语造句,有必要时集体朗读这句子,在语感语境中体味不同的含义和词语的不同用法。用意在利用“对话”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引发主体的情感体验。记得王尚文先生说过:“面对某一语境,或在某一语境之中,人都会有他自然的感觉、感受,也可能会有自觉的思考、分析。”[3]学生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太复杂,但熟练后就会事半功倍。以“做客、作客”为例:

“杜甫百年多病,作客他乡。”

“汪爽爽同学在姨妈家做客。”

这样,“做客、作客”这组词语不再是无生命的个体,而是有生命的语句构成了,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对词语词义的理解把握就非常容易了。这就是学生主体与辨析对象间的平等互动过程,就是与之对话的过程。况且大家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同学,对话不再复杂,而是简单易于操作。

接着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味,“作客”就有了一种悲凉的意味,“做客”则显得兴高采烈。两个句子,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两个词语的区别就辨清了。

又如“推脱、推托”的辨析,有一学生信口造句:

“班队课上,胡娇娇同学推托她嗓子不好不能唱歌。”

“当老师问及谁造成的这一切时,袁平锋同学马上站起来为自己辩解,推脱责任。”

辨析过程中,学生本身成为句中人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愉悦言语体验中理解了这组词语的区别。这样,不少学生有了跃跃一试的念头。于是教师让学生先选择词语,然后再选择班上一名同学为辨析对象的主语造句,最后在朗读中完成了“对话”。

“张莎莎同学将周游世界”,不少同学居然用羡慕的眼光盯着她,似乎她已经游遍了整个世界。“我暑假期间漫游了东欧各国”,看着同学吃惊地张大嘴巴,这位同学对自己制造的效应煞是开心。看来,同学们已经“入乎其内”了。

在意义和用法上比较模糊的虚词区分也可利用“对话”进行区分和辨别。

如在区分“只要……就”和“只有……才”这组关联词的时候,学生们是这样造句的:

“只要董腾洲一参加大扫除,地就湿。”这句话不禁让人想到了董腾洲拖地时弄得满教室的情形,大家忍俊不禁,还记住了这是充要条件。“只有周泉波努力,我们班才有可能全都进大学。”在了解了什么是必要条件的同时,周泉波同学既感到了学习压力,又感受到自己学习的必要性。

如在区分“相对、比较”这组词语的时候,一名胖学生选择班上一名较胖的孙同学为辨析对象的主语进行了造句:“孙波的身材比较好。”同学们露出“不敢苟同”的神色,接着该同学又说:“孙波的身材与我比起来,相对好了一些。”原来这位同学是在自我“牺牲”中辨析了词语,真真实实的对话情景,“相对”与“比较”的不同意义就不解自明。

在区分“就是……也”和“即使……还”这组虚词的时候,一学生以自己同桌为例:

“自习课上,平贝贝同学正津津有味地读《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班主任站在身后他都没发现。”

“自习课上,平贝贝同学津津有味地读《梦里花落知多少》,即使班主任站在身后他也没发现。”

造句时,其他同学似乎沉浸在设置的语境中,脑中浮现的是平贝贝同学看书时旁若无人的情景,两组虚词的不同之处也辨清了。

其实,词语的意义是学生说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说中生成的。句子中的词语成了一个活的生命体,学生融入其中,词语变得有声有色,课堂变得有说有笑,有活力了。

辨析词语,我们不能脱离词语的具体语境,我们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对话”,在师生、生生、自我中展开对话,使词语回归语境,在语境中得以体味,并且让学生以自己的同学为辨析对象的主语造句,那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学生说出来以后,朗读了,这些原本无生命的词语变得富有生命力,也有了“生存”的环境,在情景中辨析较之枯燥讲练会更有效。并且在对话言说过程中强化了语感,也是一种无形的积累。

巴赫金说过,语言是人的特性,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语言与人血肉相联,使人成为人。语言的存在本质和人的存在本质是同一的,即对话性。他又说:“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4]所以我们在词语辨析时运用对话,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是利用“对话”进行“对话”,感受“对话”,从而让他们真正地掌握知识,化难为易。

注释:

[1][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1998.

(邬春琴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321000;浙江省奉化市武岭中学315502)

猜你喜欢

造句对话区分
区分“旁”“榜”“傍”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