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法
2009-07-17李义海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教育与指导下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过程。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意义非常重大。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笔者就新教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对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加强同事合作 增强团队意识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与他人合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增强团队意识。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各项课题往往涉及其他多种学科,这就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协调一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师生合作 培养民主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民主意识。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整个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人格。
3.加强评价机制 树立全面意识
新的课程体系应有新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加快评价改革的步伐。(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并重视过程性评价。(2)对教学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能力、品格的发展上,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学行为。
1.师生互动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灌输。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学生主体凸现,个性发展。
2.学生主体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
3.全面发展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多元化评价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思维推理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采用反复操练的办法,以期达到知识的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封闭、单一、沉闷,压抑学生的个性,钝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方式要开放、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的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1.自主式学习方法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安排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学生也能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2.合作式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需要组员的密切配合,需要组员有高度的责任感,需要组员能建立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和谐关系,并能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评估,并找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作文评讲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组内讨论、互评,然后把小组推荐的优秀作文在全班宣讲,集体评议。
3.探究式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教学来开展,可以就一篇课文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和争鸣,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教师可以将结尾部分对乌鸦的描写,是写实,还是象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课文的重新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指定研究计划,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整理研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四、转变活动方式
在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后都有表达交流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意识。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除了选用课本中的活动外,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下列活动。
1.背诵比赛 背诵古诗文等是比较枯燥的事情,学生不太感兴趣,如果硬背,效果颇为不佳。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中,采用背诵比赛的办法,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提高了背诵的速度,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具体做法: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各组选出一个选手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定时间进行背诵比赛;或进行默写比赛并计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故事会 在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也不太难,如《项链》《荷花淀》等。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自读,读后抽学生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效果也很好。
3.朗读比赛 像《再别康桥》《长江之歌》等语言精美的诗歌、歌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朗读,然后课堂上随机抽人朗读,可一人一段或几段不等,然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勤于反思、善于借鉴,就会找到许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李义海 广东省中山市仙逸中学5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