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2009-07-17董惠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汉语言美的

当前语文教学界提倡: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语文具备审美的人文价值性。故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上。中华民族是个文明古国,建筑艺术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艺术介入语文教学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介入语文教学首先必将牵涉到美育问题,由于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途径是以美感人,以美启智,以美养性,那么建筑艺术引入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建筑美的能力。

一、欣赏汉语言文字的建筑美

汉语言具有建筑美的审美特征,因此在语文中欣赏建筑美,首先是学会欣赏汉语言文字中的建筑美。建筑是空间艺术,其空间序列有门、窗、柱等构件组成,它们的组合形成一定的节奏,这些节奏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就给人以旋律的感觉,因此音乐的旋律感是建筑形式美的一个组成因素,可以说建筑的形式美跟音乐的旋律美是相通的,而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积淀和培养了中国人对中和美的追求,这种审美意识在建筑上的表现就是追求旋律的和谐,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上,就有着中国传统建筑颇为相似的审美特色。这种审美特色就称为建筑美。笔者以为汉语言的建筑美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音节、文字和词汇的建筑美,二是用汉字写成的作品所体现的建筑美,前者是形式美,后者是内容美。就形式上来看一个汉字就犹如一座建筑物一样,有间架结构,有栋梁椽柱,笔画结构之间具有均衡、比例、对称、和谐、层次、节奏等形式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曲凝固的音乐。笔者在此想详细谈论的是用汉语写成的诗词内容的建筑美,以陶渊明的《饮酒》和柳宗元《江雪》两首诗为例: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国的空间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加以表达的,虚实相生、明暗相映构成无限空间美感。在《饮酒》诗中,诗人把远处的山和近处的菊、中景的鸟与远景的山气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旋往复的空间结构,富有节奏感,于有限中见无限。动与静,山与鸟,虚与实,山气与东篱,形成一个流荡的生动气韵,如同凝固的音乐节奏,从中体现出一种建筑美。在《江雪》中,以“无”写鸟飞绝,人踪灭,写出一个广袤的宇宙空间,在这个“无”中活动着一蓑笠翁,这是无与有,动与静、虚与实形成的一种空灵,空间结构的空灵就是一种建筑美。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流动往复的节奏旋律正是诗歌的建筑美,它表现为和谐、对称并富于往复回旋。另外,在古代诗歌中,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诗意、诗境。建筑可以营造诗歌的审美意境,特别是建筑对于荒残美的追求就是一首意境悠远的哲理诗。孤、残、断、荒、野等的建筑同与之相协调的自然环境交融,往往能组合成震撼人的哲理诗: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出三两家。”(韩愈)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王安石)

三两家、数家村与净山空水营造出无限孤寂空旷的诗境。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王维)

“谁家残雪,何处孤烟,向一溪桥,一茅店,一渔船。”(汪莘)

孤、独、残是同义反复,孤烟、独树、残雪是自然景色,远村、桥、茅店、渔船是建筑,每一种都以独特的个性和表情诉说着孤独的诗意。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欣赏这种富有哲理的建筑意境才是语文所要追求的欣赏诗歌美的境界。

二、欣赏建筑艺术的文化美

在语文教学中欣赏建筑美,最重要的是学会欣赏建筑艺术所承载的文化美。笔者以为文化美才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建筑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产物。因此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表述时代精神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必然成为时代精神的表象和载体,表现时代精神和风土人情。而所谓时代精神,就是某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心胸,是人们对天地人的感触、思考和认识,是当时“普遍世界的自我”[1]。它要安排和规定那个时代的建筑语言和风格。正像汉代的长城,汉代沿长城修建的城堡和烽火台连属相望,浑朴雄阔,西汉为了保护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还加建了两段,西段直到新疆,东段经内蒙的阴山,到达吉林,其间有无数的高山和荒寒的河谷。屹立在莽莽荒漠和高山峻岭上的汉长城宏伟的建筑形象正是汉人“横八级、致高崇”的心胸反映,是两汉“普遍世界的自我”的表述。“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这句豪言壮语道出了汉人的“普遍世界的自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开拓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时代精神,才有“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才有“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才有霍去病的墓地建筑,包括墓前的石雕作品:石兽、石人、石马(现存的有跃马、卧马、马踏匈奴)。正因为两汉所向披靡的开拓精神,有了威武、粗犷的自信和豪迈,才会有霍去病墓前建筑文化的静穆、沉雄和阳刚之美。而上林苑“左仓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经其北”的壮观和“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的雄伟正是汉人追求以大为美的反映,汉人崇尚浩大雄浑的气魄,称颂大一统宏伟帝国的气势和赞美广袤的天地结构是汉赋尤其是大赋崛起的文化背景,也是汉代建筑应运而生的文化背景。因为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学和建筑作为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是受同一时代精神支配和规定的,作为当时的建筑形象和文学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表征。所不同的是文学用表义的文字语言符号,而建筑则用视觉形象,并且作为形式语言的建筑给予人的感受就更直观更深刻。相信观看一次汉长城的古迹和遗址所带来的感悟和震撼绝不会亚于一堂课上教师纯语言的讲述。当然这种感悟也绝不仅仅是对汉朝历史的表面理解,而是一种对汉文化雄浑厚重的历史哲学的一种感悟,是一种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感悟。

三、建筑艺术介入语文教学的方式

应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建筑艺术的介入应倾向于确立人性化的教育目标:以美感人,以美启智,以美养性。故不能仅靠课堂教学中单纯传授的知识传递方式,而应该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笔者以为有两种方式:

第一,课堂上渗透,借助图片或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理解建筑的意境美。比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呈现的是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凄清寂寞的景象。诗中有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悠长寂寥的小巷,绵绵不断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男主人,想遇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颜色和芬芳,与男主人一样冷漠惆怅。第二个镜头:美丽的姑娘终于走近男主人身旁,但是她叹息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失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诗中的悠长雨巷,那么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感悟到江南雨季小巷的人文底蕴:那种悠长中透露的绵远诗意,那种朦胧中蕴涵的含蓄情调。

第二,课外游学或者开设调研课题。比如针对当地民居、旅游胜地、名人旧居等由学生自主立项,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既可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增加人文熏陶,又可以在感悟中培养爱家爱国的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介入建筑艺术就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的能力,构建从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学时空全方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释:

[1]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关于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董惠婕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4)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汉语言美的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好美的雾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