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策略的运用

2009-07-17王建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元认知文本文章

“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学生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上世纪70年代吕叔湘老先生的焦灼话语尚回荡在耳边,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些不无过激的责难和诘问曾令语文教学处于尴尬境地,在新课改春潮涌动、深入开展的当下,也促使当下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语文阅读教学的“少、费、慢、差”的问题,反思如何运用阅读策略来找寻阅读低效的破壁之术,走上有效阅读的康庄大道。

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如何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化状态是达到自觉、自为、自能的状态。即阅读主体自己选取阅读文本,自觉确定阅读目标,阅读过程中自能活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自觉有效调控阅读过程,对照目标作出阅读评价,最终发展自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所以说,阅读策略不同于具体的阅读方法,国内阅读学权威曾祥芹教授《阅读学新论》中认为:“阅读策略则是驾驭技法的方略,是阅读者为取得尽可能大的阅读效益而对阅读诸要素所进行的运筹和调度。”

《阅读学新论》一书中介绍了以下十种阅读策略:1.定向选读策略;2.“金字塔”策略;3.循序渐进策略;4.问题导向策略;5.取精摄要策略;6.合理匹配策略;7.学创相生策略;8.知行统一策略;9.终生阅读策略;10.快速高效策略。其中或有值得商榷之处,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依据教学实际,要达成有效阅读,笔者不揣浅陋,认为可以尝试以下阅读策略。

一、激活旧知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宙斯尼克曾对阅读有一个堪称经典的定义: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指出“文学阅读要重视学生的作为阅读主体的(前理解)”。“前理解” 是解释学上的概念,是指由读者的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某种先在结构,包括从已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文学形式与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

阅读理解过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化、顺应加工,就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理解、消化文章的信息。因此,学生在阅读之前是否具有充足的原有的背景知识,在阅读的时候能否唤醒、激活旧知影响着他们对所读文本的理解程度,阅读之后能否激活旧知也影响着能否补充、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学生理解文章,依赖于自己的旧有的背景知识与要获取的新信息的交互作用。当原有知识没有激活时,或原有知识出现缺失时,阅读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历来解释和消化文章内容。“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初学的还是熟练的,都运用其头脑具有的原有知识结合所读文章提供的线索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部的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处理,积极地促成学生新旧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使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信息有效地整合,对新信息的获得、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采取各种方法,促使正迁移的发生。

二、可读可写阅读策略

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一般性著作(如新闻报道、典章法规等)采用的“解说性语言”,应该采用“可读”策略,尽可能确定文本原意,追求明晰与单一,去追索作者在文中的意旨,借用儒家箴言,叫做“复见圣人之心”。文学作品采用的是“描述性语言”,它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应该采用“可写”策略。“作品中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建构的权利。”

“可读”“可写”的阅读策略也适用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重复性阅读”“批评性阅读”两种方法,即传统阅读和创发性阅读,他说:“前者寻求的是译解,梦想寻找到真理或源泉,后者不再寻找源泉,它肯定阅读的游戏。”后者“在传统阅读中寻找缝隙,设法钻进去,使文本膨胀起来,促使原有的意义和中心发生转移或增殖,或者在传统阅读的边缘和盲点,发掘出另一种意义和中心。”前者“可读”,后者“可写”。

三、整体鸟瞰策略

整体鸟瞰是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情感基调、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内容。阅读过程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原则。即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篇,观其大略,才能得其大要。在整体初步把握基础上再分解细读。正如梁启超曾经总结的一个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整体鸟瞰才能高屋建瓴,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当然局部问题的理解也是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

钱钟书说得好:“积小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 “以小明大”说的就是理解、解释须由部分开始,而要真正理解部分,又须理解整体含义来“以大明小”。

整体把握文本可以或“片言以居要”,抓取中心句、主旨句;或牵线串珠,寻找思路文脉;或一字领起,纲举目张,提纲挈领;或层层剥笋,步步推进,剔肉见骨等等,不一而足。

四、取精萃要的策略

爱因斯坦曾这样指出:“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开始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人的大脑里好像特殊的阅读过滤器,阅读时取精萃要,过滤次要的、无用的信息,撷取重要的、有用的信息。

取精萃要需要筛选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对重要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对于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意思;二是读者所需是重要信息。这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有区别。

取精萃要是一种较高水平的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在有意义理解基础之上的信息加工策略,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把握精髓的浓缩书本信息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取要萃精”的关键是指认与提取文中的关键性语句。从内容看,每一段的中心句是关键语句;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表达特色看,记叙类文本中抒情议论性语句是关键句;从修辞手法看,运用特殊手法的往往是关键句;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例如,学习《〈物种起源〉绪论》,“取精萃要”,抓住第五段的关键句,既可以将文本分成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成书的相关背景,后一部分介绍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又可以筛选、概括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物种不是不变的;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取精萃要”,举其“要”,萃其“精”,这样在整体阅读感知基础上把握文章的重要语句,由博返约,把握文章精要,阅读时不会被细枝末节引入岔道,这也提高了理解的准确性。

五、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指“使用认知策略来监控其他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内部过程”。运用元认知,学生在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时,能选择和调节相关的智慧技能的运用,并使针对任务的认知策略发挥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阅读动机、态度、方法、结果等方面。学生阅读的元认知包括以下四方面:1.阅读动机认知,主要是评价学生阅读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强弱。2.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态度、阅读现状的认知。比如:自己的阅读态度怎样?自己是否很用功?阅读成绩如何?我现在哪些地方比别人强?哪些地方不如别人?3.阅读结果认知,主要是评价阅读主体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效果。4.学生对自己发展可能性的认知。比如:这个学期自己是否能取得好成绩?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哪方面会进步?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体现出学生能否对自己和阅读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能否善于进行对比,是否具有一定的反省和判断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以使学生形成较好的自我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块起作用的,元认知策略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把学习策略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地阅读。“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教师不仅要努力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而且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和环境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宜的策略,“会取登高有良法”,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成功的“学会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沈韬.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4).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孔义.西方中小学阅读策略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4).

[5]蒋成瑀.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王建荣 江苏省震泽中学语文组 215200)

猜你喜欢

元认知文本文章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