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素养的培养

2009-07-17朱晓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副标题创设课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知道,课文里有着很多的古今中外名篇,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但有时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或感知其中的美可不容易,像《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丑小鸭》一类的教材,学生易于被作品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所感动,可像李森祥的《台阶》、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类的文章,学生就不容易被作品深邃的情感所感动。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作者在讲述“父亲终年不洗脚”“一本完整的书也不能拥有”这些情节时作者轻松话语下所蕴含的沉重情感。

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种美的欲望,深切地体会到阅读是为了感受到一种美。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并强调要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想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的糟粕中建立起来的,能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基本方法。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情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

如在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夏夜,一只受伤的小飞蛾几次三番地撞到了紧闭的玻璃上,想飞到窗外去——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小飞蛾能成功地飞到外面的世界吗?是什么支撑着小飞蛾如此勇敢地撞击着玻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了,于是平静的课堂立刻沸腾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前的无意注意转变成了有意注意,带着问题认真研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此后,老师完全可以退居“二线 ”,来聆听他们的精彩言辞,让他们体验那成功的喜悦。“质疑——搜索——感悟”,学生正是采用了这种学习方式来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过程,分享讨论的喜悦,由此而入情。

在上《行道树》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激趣来创设情境的:(出示幻灯片)“同学们请看幻灯片,你能告诉老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怎么有眼睛、嘴巴 ,还露着笑脸呢?——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棵树,你最想向我们说句什么样的心里话?”如此连续激趣,让学生瞬间变成一棵树,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体验行道树的悲与欢,于是,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述说,人人都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我们一定要提供时间和听众让学生来“说”——做一回虚心的聆听者,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情境中阐释他们的情感。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创设让学生入情的情境,搭建桥梁,让学生从桥的这边顺利地走向桥的那边。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到的功能。“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章的内容提供了情境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据此创设教学情境,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学生置身其间,感知课文内容。

二、反复朗读,让学生动情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文就应该美美地读,美美地享受。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性的声调起伏中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信息,让学生动情。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感人的作品大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真挚情感。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首先通过范读全文,在抑扬顿挫的声调起伏里读出了自己感动的情感,学生在笔者的朗读中被那个8岁孩子的故事感动了。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品读语句中,调动自己的情感,读出人物的思想来。

在品读中,学生对于“‘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一段发表了如下看法:

“再见”一词写出了朋友“扔”下“我”时果断的情景,应该读出果断的语气。

“再见”一词写得富有幽默感,应该读出风趣的意味。

“再见”一词暗示着其他孩子对“我”的讽刺和嘲讽,应该读出“不怀好意”的语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把大作家的文章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积淀。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

三、借助插图,让学生移情

课文中很多插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学生透过画面内容想象到隐含在图画背后的情蕴,能够使画面上的形象活起来,走进课文情景,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画面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从而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比如借助《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插图,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意境,作者的“廖阔大地,我主沉浮”的天人合一的情感自然移入了学生的视觉之中,于是不禁发问:“晚上八点左右的时间(‘是日更定)去游西湖,如何能看清湖上影子、长堤、湖心亭呢?原来作者张岱是心游西湖,寻找心灵的归依啊!真可谓是‘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啊!惟有大自然的胸襟才能洗涤他们内心的孤寂啊!”这样穿透插图的解读,正是学生“移情”的外在体现啊!——他们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味。

在学《核舟记》时,学生根据课文语言的描述,学生自己绘画出了“核舟”的模样,让他们进一步地感受到“其长曾不盈寸”的桃核竟要雕刻出如此繁多的人物景观,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嘻,技亦灵怪矣”,从而提升到对古代艺人技艺的敬佩。

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致深不浅。学生利用文中已有的插图,在头上夸张地加了几缕乱蓬蓬的头发,旁加上几句与儿童的对话,俨然构成了一幅诙谐的漫画。然后振振有词地阐述着自己的构图理由:“好吃懒做,穷困潦倒,无暇顾及边幅”是孔乙己的代名词,这也是造成孔乙己命运的性格悲剧。

一幅小小的插图,竟然成了学生引经据典的依据。巧借插图,学生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辨、判断是非等情感都移入了插图中。在让插图“动”起来的过程中,不仅延伸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了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四、加副标题,让学生抒情

在课文原标题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确切的副标题,所加的副标题既要符合课文的内容,又要和原标题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对课文深层地了解之后,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自己的理解,用廖廖几个字抒写自己的情感,从而完成对阅读的提升,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后,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美好的,总让人怀念》《回忆我的童年》《一去不返的童年》等等,学生体现出来的“念旧、怀念”情怀比较明显,而这与《朝花夕拾》的主旋律是不谋而合的。再比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永远的父亲》《抵挡不了我成长的步伐》《伤心的往事》等,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父亲的怀念的情绪深深地笼罩着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在学完《台阶》一文后,学生给《台阶》加了很多的副标题,如《落空的灵魂在哀怨》《岁月无光》,这些副标题鲜明地体现了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提升,于是抒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长久以往地坚持这项工作,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读文先读题”“读文再加题”的习惯。这一习惯就会延伸到他们在写作时就会本能地处理好“拟题”“选材”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做好读与写的衔接,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

(朱晓瑜 温州实验中学南浦校区325000)

猜你喜欢

副标题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副标题在写作中的妙处
给《最后一课》拟个副标题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