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文学阅读教学初探
2009-07-17戴蓉菁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界存在着一种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由的阅读,他们应获得的关于生活的认识、审美的体验、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都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划重点,抄结论。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即从不同角度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都是不同的,但是为了图方便,教师会给复杂多元、具有无限意义的作品下一个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对课文整齐划一的解释。
这样不尊重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对文本进行“碎尸万段”般的切割、肢解,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深切的阅读感受,破坏了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曾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有一道名著阅读欣赏题,要求谈谈对宝钗的理解,我们在阅卷中发现有两个班的学生70℅的答案几近相同,任教老师很得意,因为准备的材料都要求学生去背,押中题了。流水阅卷的老师却大呼“审美疲劳”。细想起来,其实挺可悲的。
因此让体验走进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至关重要。体验式文学阅读教学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心理能力,全部的感觉器官,和他们一起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体味、探索、发现作品与自我的精神世界相融合。
一、对文学作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第一,当文学作品进入读者视野时,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凝定于文本中。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作者个人情思和生命体验的结晶,又不只是作者纯粹的个人情感,常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它为学生体验提供了无限开放的空间,师生共同探索作品的意蕴能让我们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体验中学生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世界。
第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文本包含的意义、刻画的形象、抒发的感情,是由语言符号的特殊组合得以传达。而语言符号,只有经过读者的理解、体验、想象,才能将作品形象化。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三,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且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涵越是丰富,读者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感受能力等对文本进行加工,从而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伸展,言语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第四,阅读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文学作品的体验式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心理图式,调动起学生良好的阅读心境,使阅读效果彰显。同时这也是一个涵养学生心灵,构建个体文化心理的过程。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体验式文学阅读要创设愉快的阅读心境,又要激活学生阅读文本的有关经验和积累,形成阅读期待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应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状态,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欣赏层面。例如,在教学《小狗包弟》时,笔者从学生饲养小动物日久生情的经历入手,让学生观看人与动物亲昵无间的图片。有一位同学还主动举手插播了一则新闻,讲述了一位小学生在两年内养了上千只蚕宝宝,现在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照料,通过报纸寻求有条件与能力精心照料蚕宝宝的人,愿意无偿捐献,让蚕宝宝有个好归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了解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情得到充分的酝酿,为解读文章作了铺垫。
其次,促成学生阅读初感。这是学生对文学作品最原汁原味的真实阅读,和文本第一次的思想碰撞,这种阅读往往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兴趣。教师应重视这一阅读初感。同时它也为阅读教学确立了起点,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此时理解文本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二)诵读吟咏法
诵读吟咏,它将眼、口、耳、脑与文本紧密联系起来,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能传达出作品蕴涵的情感。美学家朱光潜说:“艺术家把所有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和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或共鸣。”好的诵读对文本的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级教师韩军就特别擅长运用诵读这一教学法。他在教学赵丽宏的《致大雁》这篇散文作品时,诵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上课一开始,就先激情朗读,全场寂静,大家都在用心聆听韩老师的朗读。 读完之后,会场响起掌声。教学第二步骤,鼓励学生背诵,教师点评,用词语替换法来欣赏、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有时学生背不熟练,教师声情并茂地接下背,再次调动学生阅读情绪。他的诵读教学法有两个层次,第一步,在诵读中使学生初步体会意境,体验文本饱含的情感;第二步,在诵读中品析优美语言,并在诵读中揣摩语言的意蕴美。课堂气氛特别好。
其次是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诵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但它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历练。教师要组织学生诵读吟咏。诵读吟咏是学生与言语作品之间的对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尝试的过程,学生先要学习读得正确流利,然后再追求声情并茂,体悟作品内在的意蕴,并创造性地用声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学生诵读水平提高的过程正是其对文本体验和表达水平提高的过程,并且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如分角色朗读、齐读、比赛竞读等,并要及时地给予技巧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文学作品的有声世界。
(三)语境创设法
语境是和言语一道生成的。文学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体验式阅读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沟通与文本的对话。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创设身临其境的审美境界,激发想象,开拓意境。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审美性阅读,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人有审美的追求。体验式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美感心理因素——想象,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
2.创设角色体验的教学情境。文学作品塑造了具有丰富情感的各种人物,他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都值得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角色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置身于其中,深入感受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分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语言是教学关键。在文中,人物的谈吐显示着他们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他们复杂矛盾的感情,非常适合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活动形式,在逼真的情境中,对作品形象及其情感的理解会变得深刻。活动可以这样安排:①研读课文②观摩影视作品;③学生表演;④学生演员谈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⑤学生观众点评;⑥教师小结。这一形式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中,与剧中人物做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当然,这一准备工作需要比较多的时间,但这种体验十分值得尝试。
(四)整体感悟法
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不能只着眼于某个孤立的部分,而应从整体形式出发,把它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悟。这里既包括学生最初获得的朦胧混沌、体现出模糊美的感性领悟,也包括整体感悟之后介入知性分析的整合阅读。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和自由,然后指导学生整体地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貌、主体精神和总的感情倾向。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总揽全文,整体把握。让学生直接感受文学作品展示的形象世界,而不是分析思想、观点或意蕴,因为这些抽象的东西是隐蔽或深藏在形象与情境中的。阅读教学首先必须进入文本的整体感知这一阶段,让学生的直觉首先与文本来一个碰撞。
例如,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时,这首诗有许多意象叠加在一起: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作者的悲剧感和孤独感,而只有它们联结成一个整体意境被感受时,那份落寞、惆怅的心境才能得到很好的体验。
第二,联系整体,品味语言,揭示出藏在其中的艺术奥妙。即通过分析局部字、词、句、段与全文整体的联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在阅读教学中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才能真切深刻地感受到言语作品的丰富内涵,形成敏锐的言语感受能力,达到课标中所要求的“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技巧”。
第三,整合归纳,在教学最后一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感受、体验与理解、评价结合起来,达到体悟的境界。“对于学生来说,他可能注意到作品的故事而忽视了结构,他可能注意到语言而忽视了意象,他可能注意到语词的本义而忽视了引申义,他可能注意到语言能指和所指的吻合而忽视了能指和所指的背离,他可能注意到表层意义而忽视了深层意义等等。”教师就要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不同体验、不同读解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将学生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不断引向深入。
总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更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戴蓉菁 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