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2009-07-17谈春怡陶灵洁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母语矛盾青少年

谈春怡 陶灵洁 庄 敏

大学生母语素养的缺失,如今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拟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来摭谈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原因

1.中学应试教育种下了长久的心理隐患

中学应试教育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语文学科的“题海战术”深深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倒了胃口。我们知道,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的性格多样气质不一,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组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学校不能成为生产考试机器的工厂,以数理逻辑能力给学生贴标签。应试教育压制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的长处得不到发挥和培养。语文学科不顾及学生的心理个性,一味地迎合考试,一味地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而当学生不再对语文有多大的兴趣,其母语素养如何再去提高?

2.学校母语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中国大学生母语素养的严重缺失并非仅仅进入大学后形成的。在中小学十多年的语文教育中,学校猛抓一些所谓的基础知识,学生们对字词学得滚瓜烂熟,没两年还不是忘个精光。这是因为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包括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和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少年期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的时期,这种心理发展是急剧的、激烈的,是机体对外界的感受最敏感的时期。学校母语教育的课程内容很多时候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是背离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似一个个无形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3.“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妨碍学生身体发育,引起学生叛反心理

母语“填鸭式”教学不仅表现为课上,也表现在课外。学校为了升学率拼命布置作业,家长为了孩子考上好学校,不断报辅导班,学生为了好成绩天天熬夜,这样必然导致青少年记忆力的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身体素质低下。母语教学从其目标到内容,再到方法,都让学生从“心理”深处产生阻抗。这种“阻抗”正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深层缘由。

二、对策

1.母语教育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学生,我们可以给与同一个美好的目标和愿望,但那不能成为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母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要从情感上接纳这些差异,从而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

在母语教学中,全班教学便于教师对全班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调控,但是难以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教学。因此,这种学习形式得和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来因材施教。历练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形成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这些都应尊重学生的固有的个性差异性,而不可成为教育者们一种理想状态下想当然的、统一的“安排”与“施加”。

2.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根本上讲,“教”主要受制于“学”,“学”制约着“教”。要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少年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动性及易受暗示性的矛盾。只有了解少年期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顺应学生对学习环境、学科、学习方法、学习评价以及生活情绪的适应。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特点则表现为:(1)青年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4)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这就要求从知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来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实现母语教学真正以人为本。倘或做到此,不愁学生母语素养提升不了。

3.重构母语学习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的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后天的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的,其中的消退抑制有反复的特性。简单说来,就是人类的习惯,不论好与坏,一旦养成,想要改变它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习惯在人脑中会不自觉地反复,一种好的习惯也不会轻易丢掉。所以培养学生的母语素养,一定要从优化学生习惯入手,养成学生积累、深思、畅想、背诵等方面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说过,他的学生都是自学的。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不教”而“教”,这才是真正的母语教育。

另外,在目前大学生阅读、理解、驾驭母语能力日趋滑坡的情况下,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对提升母语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准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成为真正具有母语文化素养的中国人。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国家,学习母语都是每个公民的终身义务。语言是民族的活化石,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必须倚靠我们的母语来传承。这个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价值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培养出有个性,有创新精神,有母语素养的中国人。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母语素养的缺失与培育”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363。)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谈春怡,陶灵洁,庄敏江苏宿迁学院教育系 223800)

猜你喜欢

母语矛盾青少年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青少年发明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母语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母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