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特定的背景,才能产生特定的人物形象

2009-07-17胡晓明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普鲁士韩麦尔法兰西

胡晓明

作者介绍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生于尼姆城一个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曾任学校监学(类似辅导员)。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到巴黎,投身文学界。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这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叙述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时代背景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了。当时,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6万法军官兵全部投降。普鲁士军队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普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50亿法邓,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

《最后一课》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出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编辑小贴士

普鲁士,一般指德国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200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普法战争爆发的日寸间刚好处于17-19世纪之间,因此我们可以把文中普鲁士直接理解成为德国哦。

另外,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

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塑造。作者是怎样塑造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呢?我们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和思想情感变化的角度进行赏析。

一、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刻划韩麦尔先生

1、外貌描写

小说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在敌人张贴出在阿尔萨斯小学里“改教德文”的布告后,他不放弃最后的一次机会,努力上好最后一堂课。他一反常态地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花的小黑丝帽”。他穿戴着这身只有在上级来校视察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服装,是为了郑重严肃地纪念这“最后一课”,用以说明祖国语言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表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巨大悲痛和种种复杂的情感。

2、语言描写

课堂上,小弗朗士又迟到了,如果是平时,韩麦尔先生又会对他进行处罚。可是这天先生看了看他,并没有生气。这使小弗朗士惊讶万分。面对着眼前这个顽皮天真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不愿在处罚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使孩子心灵留下任何遗憾的阴影。他要充分地利用这唯一的一次机会再向孩子们讲讲法兰西语言的精美,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启迪孩子们懵懂幼稚的心灵,让他们懂得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于是他神情庄严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他是在用流血的心灵给孩子们上课。为了设法让孩子们明白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意图,他继续用温和而严肃的声音对阿尔萨斯人和自己从前的行为进行指责:“我也不责备你了。我的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段话既包含着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责备,又暗示了他对那些平日不重视知识教育,只顾埋头挣钱的村民的批评,同时也表达出了他对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职责的行为的自我检讨。他指出正是由于大家平时存在着惰性,对祖国语言缺乏责任感,没有学好自己的语言,所以才为敌人提供了污蔑自己的口实:“怎么?你们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韩麦尔先生为此深感惭愧内疚。接着他又以自己的深切体会和对祖国语言无比热爱之情精辟地说:“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一堂课中想表达的意思已清清楚楚地用这段话归纳出来了。

3、神态动作描写

教堂的钟敲了12下,普鲁士人下操的号声也从窗外传来。“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先生似乎有千言万语,可半天才颤抖地吐出一个字:“我……我……”他的心碎了,压制在心中的怒火与爱交织在一块,“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行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小说从头至尾找不到一处激烈的战斗场面,既无肉搏拼杀,也没有战马嘶鸣;既听不到隆隆的炮火,也看不到纷飞的硝烟,但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回响着韩麦尔先生及到校人们内心的反抗和呐喊的吼声。尽管作者在小说中没有让韩麦尔先生说一句豪言壮语,也没让他向孩子们说半句“你们要爱法兰西”的话,可是在整篇小说中,韩麦尔先生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和神态,都无不表达出他炽热的爱国热情。

二、通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刻划小弗朗士的形象

1、开始的懵懂

小弗朗士原本是个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课迟到、贪玩、看草地上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比“分词更有趣多了”,他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些侵略者的军队给他的祖国带来的灾难,他不懂得他应该刻骨地仇恨他们。

2、课堂上醒悟

到了课堂上,从教室里那严肃庄重的不寻常的气氛中,从韩麦尔先生的穿着以及讲话中,小弗朗士知道从此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于是他突然醒悟过来,才想起自己“凑和着刚会作文,什么还没学会”,“他心里万分难过”。他恨自己,懊悔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心中也不再恨老师从前对他的训斥和打骂了。他意识到是那可恨的普鲁士人剥夺了他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他骂他们是些“坏家伙”,开始认识到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3、内心的自责

轮到他背书了,他急切地希望自己能用清晰而又响亮的声音把那结舌难学的分词规则大声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并愿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可偏偏一开头他就卡了壳。小弗朗士心中难受极了,低着头,不敢正视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这副沮丧的样子,说明他知道自己以前错了,开始后悔,而且决心上好这最后一课。

4、思想的成熟

小弗朗士坐在教室里静听韩麦尔先生上课,奇怪的是今天讲的他竟“全部懂,挺容易”。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小弗朗士一下子懂事了,成熟多了。他没想到这最后一课竟成了他与。法兰西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刻。于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叹息:“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不许在自己国土上用自己的语言教授自己国家的语言课,这是多么残酷的命令。他看着先生发下来的字帖,望着挂在课桌前铁杆上用花体字写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幻想着它们“就像许多国旗飘扬在课堂上”。多么美丽的幻觉,它既代表了一个孩子天真的幻想,也代表了全体法兰西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时时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推荐阅读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月曜日的故事》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集,其中不乏像《最后一课》、《柏林之围》这样成为世界名篇的优秀之作。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充分体会都德作品中那种“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的独特风格。

责编:张戎

猜你喜欢

普鲁士韩麦尔法兰西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理论方法浅析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
列宁与他的“法兰西”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