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沪汇

2009-07-17唐福敬陈正府

当代贵州 2009年9期
关键词:黔南专题讲座博士

唐福敬 陈正府

在沪博士团以上海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为贵州提供智力支持。

如果你在越南街头的手机专卖店见到那款造型时尚的双屏翻盖手机,请不要怀疑,它的出产地是贵阳一家电子公司。

如果你在南非的某个矿山见到那套正在使用的钻探设备,请不要怀疑,它的出产地是贵州的一家军转民企业。

如果你在北欧或澳洲遇见一位曾留学贵州黔南的“老外”,请不要怀疑,他只是曾留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一百余名外籍学生中的一员。

还有更多的“如果”,在一群人心中汇成全新的“贵州印象”,与他们当年离开贵州家乡时的记忆拉开了难忘的距离。

这群人就是来自上海的贵州在沪博士考察团成员。

2009年4月16日至18日,3天时间,实地考察,他们看到了一个正在思变图强的贵州。3天时间,他们给贵州带来9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多个具体领域的专题讲座,以上海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为贵州提供智力支持。

他们说:这是双方难得的交流和互动,家乡的干部在这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工作所取得成绩,让我们深受感动;家乡的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有太多的项目需要我们去关注。

一场变更主题的讲座

临近开始的时候,郑佐华把专题讲座的主题改了。

4月16日上午,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大会议厅内,150名听众等候着贵州在沪博士考察团带来的一场专题讲座。

郑佐华是主讲人。他是上海市杨浦区科技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在杨浦区从传统的老城区向知识创新区转型的过程中,他和同事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心得。作为一个关心贵州发展的上海人士,他准备将这些实际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为贵阳的听众做一场专题讲座,向他们介绍杨浦的公共社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三区融合”发展经验。

讲座即将开始时,郑佐华得知听众的构成以官员居多。贵阳市有关人员透露,来听讲座的,是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干部和市科技局及全市所辖10个区县(市)的发改、科技、城建、规划、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另有贵阳高新区部分企业负责人。

他略作思考,将内容作了调整,开始了主题为《园区经济与政府作为》的专题讲座。

随着第一张幻灯片出现在投影屏幕上,台上,郑佐华以惯有的略快语速进入了角色。伴随着实例,规划塑造功能、引领性投资、产业集聚程度、外延式发展,这一个个话题在他的讲述中生动、鲜活,贴切自然。台下,神情专注的人群中许多人边听边记录。

一个半小时的讲述完毕,进入互动环节,不少人举手提问。一名主管科技投资的官员问,怎样规避科技风险?郑佐华认真作答。贵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永佳、宋旭升分别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范畴提问,郑佐华认真作答。更多的提问者又陆续举起了手,原定半小时的交流互动延时继续进行。

会后,来自息烽县的5名干部找到郑佐华,请郑佐华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今后交流。他们说:“太及时了,我们县里正在制定一个产业园区的规划,郑主任的讲座对我们非常有启迪。”会后,胡永佳特意留下与郑佐华共进中餐,边吃边谈,继续交流。

事后,郑佐华透露,临时变更讲座主题是考虑到听众多为官员,因此更多地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启发大家思考。

水书引发的思考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贵州第一所“专升本”院校。4月17日下午,在这个校园里,在沪博士考察团有若干个“没想到”。

占地800亩的校园里,若干栋干栏式造型的建筑群依山排列。一问,从征地到建房,投资共两亿多一点。这给了他们第一个“没想到”——“家乡的干部在这么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工作所取得成绩,让我们感动。”

细细分辨校园内说普通话的学生的口音,再问问老师,发现学生竞然来自二十多个省、区。——“想不到面向省外招生之后,一所普通的民族师范学院竟然有如此吸引力。”

听学校科研、教务部门领导介绍,得知已经累计接纳了外国留学生百余人,而且大多集中在黔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想不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如此之强。”

在校内的“水书馆”,看到大量水族神秘文字水书的实物,听到一位水书研究专家现场释读朗诵水书片段,了解到水书语音资料数据库的初步进展,他们不再说“想不到”,而是“震惊”。

博士团成员肖云曾在云南挂职,对云南成功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旅游非常熟悉。“如果不是这次回来考察,也许我对云南的熟悉程度还是在家乡之上。”他说,

“在资金投入非常有限的前提下,老师们对文化的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难能可贵。文化是有学术价值的,但也不要漠视它具有的潜在的商业价值。云南的文化产业开发就是因为注重商业创意,才引来了更多的社会投入,这个话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在黔南这样的地区,在本地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有来自外部的投入,加强对高等民族师范院校的投入,对教师除提高待遇,同时加强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的教育。”

博士团召集人吴乾渝说:“对水书这样的民族文化瑰宝,建议家乡作好安排,完全可以推荐到上海世博会上去展示。”

从水书,吴乾渝还想到了如何多方面帮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加强与上海高校的交流互动。她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发展很快,在民族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希望能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因为光靠提供图书不能满足需求。我们有网络平台,只要一张卡和密码就能接通。在促进黔南民族师院教师赴上海高校交流、学习、参与科研项目方面,我们将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一个群起响应的话题

“博士团从上海坐飞机来的时候,我碰到一个熟悉的年轻人,他考别的学校的研究生,现调剂到贵大工学院。开始他就有些犹豫,因为从来没到过贵州。我给他介绍了贵州的一些情况,最后他问了一句话,我也问了他一句话:‘你以后愿不愿意建设我家乡?他是湖北人,他说了一句:‘如果我的夫人能调得过来,我就愿来。我就对他说,凭我对贵州一些相关政策的了解。我想这不是问题。我希望你来,贵州不是因为它的偏远而没有后劲,因为我们贵州有资源有优势,包括做研究也有资源优势。”

这是任教于上海交大的艾晓杰博士在博士团与贵州省直有关部门座谈会上的一段话。他的话音刚落,上海理工大学城建学院环境工程系副主任陶红博士接过了话题。

陶红说:“我是做环保工作的。我想我能做的是,一是我和我的团队可以为省里的环保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可以帮助省里进行人才培养。第三,我本人随时可以来贵州工作,这次回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希望能为家乡做做事。”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张乾飞说:“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每一年来为贵州实实在在至少做一件工作。挂职锻炼或调动工作都行。”

“还有我。”一个年轻的女博士举起了手。她是任职于上海财经大学的付春。付春的博士学位论文改编成书出版后,书中的《后记》里有一段话在贵州在京、在沪博士中引起了共鸣,这段话是:“每次回家乡都有一种负罪感,虽然我现在在家乡人眼里的大得不得了的城市也只是一介普通教员,但一回去就感觉自己拥有的太多,甚至无颜面对他们。我总想为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做点什么,……”

猜你喜欢

黔南专题讲座博士
绿色贵州引客来
概率统计核心考点测试卷B参考答案
森博士作战室
平博士密码
南昌市举办中小学班主任专题讲座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博士蚊
独山县举办独山古城文化及发展专题讲座
黔南:残疾人同步小康创业就业行动扎实推进
大交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