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

2009-07-17

体育教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课教研

樊 伟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北京市从2001年秋季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1年,首轮实验在11个区县的198所学校2万名一年级学生中进行。然后采取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式,2004年已在除三个国家课改实验区县(海淀、宣武、延庆)以外15个区县全面实施。今年,实验已进入八年级,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理性思考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真务实,锐意改革,构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一、课改以来的工作思路与实践回顾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改思路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基础;以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学生学业测试结果为依据,全面了解教师、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课堂教学研究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提高常态教学水平,提高日常教学的实效性,学生才能真正的终身受益。课改以来,我们重点抓常态教学,努力提高日常教学实效性;努力抓观摩教学,注重发挥好引领及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已凸显出来,如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以专题课例的形式进行研究。研究中注重以理论做支撑,以课例为载体,以建议的形式明确思路,既重视研究过程,尽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又重视研究成果,使其更具有导向性、前瞻性。2005年以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研究”、“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体育学科中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等专题进行研讨,共录制优秀课例29节,在全市推广,起到引领、导向和辐射作用,收到较好效果。

二、冷静思考

(一)继承了什么?

1.正确把握体育学科的本质

体育学科应该以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只有把握住学科的本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离。长期以来,我们无论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始终从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度,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角度,不断审视和反思体育学科本质的把握问题。

2.恰当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符合《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生实际的体育水平。一方面能够采取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方法,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注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介绍和发展,注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与改造。目前,已有部分区县和学校发挥本地区优势,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已初见成效。

3.继续保持按学段处理教材的方式

在1995年《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提倡通过“故事”、“情境”、“唱游”的形式处理教材。小学中年级提倡以活动性游戏的形式处理教材;小学高年级提倡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提高体育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既要知识、技术、能力并重,又要兼顾高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并做好向中学体育教学过渡的准备。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保持着按三个学段处理教材的方式。

4.一贯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自1995年贯彻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见》(京教研字[1995]8号),至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京教体美[2008]13号)中,始终强调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学科教学规范化管理和预防教学事故的有力措施,要求教师自觉遵守,认真执行,对学生严格要求。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始终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教研部门及广大教师的重视。

(二)改变了什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1.教师角色正在转变

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使师生关系处于我教你练、我说你听、我喊你跑的状态,致使学生身顺而心违,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既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又重视学生的发展;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体育课堂氛围较以往相比,显得轻松、和谐、平等和融洽;学生的学、练状态积极,锻炼兴趣浓厚。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运用与选择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互补性趋势。教师们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使其相互融合,扬长避短。力争通过有限的学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同时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练兴趣。

三、困难与建议

(一)目前面临的困难

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实

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2004]10号)中明确指出,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要求,保证体育课课时,1-2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3-6年级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消减、挤占体育课时间。

但在小学阶段部分学校还存在着随意改变和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从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学生问卷”反馈的数据看,五年级有17.4%的学生每周不足三节体育课。从“教师问卷”反馈的数据看,有29.3%的学校有停上体育课现象,且郊区均比城区严重。

不能开齐上足体育课或随意停上体育课,就不能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从而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工作量偏大

课改后,小学一、二年级由原来的每周2课时增至为每周4课时,小学三~六年级为3课时/周,但体育教师的数量并未得到相应的增加。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以及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等均由体育教师承担。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参加教研、进修和继续教育等活动,体育教师普遍反映工作负担繁重。

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测试结果显示,周课时在18节以下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得分率显著高于18节以上的教师,且教师课时越多,学生的得分率越低。周课时在22节以上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得分率最低。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课时过多对课堂教学质量已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这一问题已日渐严重。若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会有很大难度。

3.课堂安全问题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

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定困难,如:低单杠、支撑跳跃等教材。课堂伤害事故的发生及解决,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阴影。目前部分学校以害怕发生意外事故为由,将单杠、攀登架等体育设施拆除,致使教师不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安排的体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材中应知应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4.体育教师专业背景与所教学科存在差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08年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学历专业背景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1%。第二学历所修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5%。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调研数据显示,五年级体育教师有39.1%的教师,所修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这些教师急需进行必要的体育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

(二)思考与建议

1.对教育行政教学管理及教研部门的建议

1)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课程计划的落实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市教委体育美育处和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共同建立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常年对区县及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保证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根据实际需求重新制定体育教师配备标准,合理计算教师的工作量,配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规定,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根据北京市的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标准制定得过高。因此呼吁北京市教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适当减少体育教师的每周课时量。建议小学1~2年级每4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5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并将满课时量定为每周15~16节。同时建议学校合理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总量,体育教师带早操或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体育活动,都应按每45分钟一课时标准计算工作量并发放相关补贴。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身体强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全社会应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社会、学校、家长要正确看待体育教学活动中偶发的伤害事故。

建议市人大立法部门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上升至法律条款。若能有法可依,既能引起体育教师高度重视,又能打消体育教师的顾虑;健全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赔偿基金,既能使得受害者得到应有赔偿,又能使学校及体育教师摆脱不必要的纠缠。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建议区县教研部门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开展,常抓不懈,形成特色。逐步形成以培训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考核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教研方式。通过不断夯实教师的基本功,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5)关注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对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导向要有利于常态教学质量的提高。教研部门特别要加强对“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在关注评优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更应长期关注日常教学的有效性。

举办评优、观摩活动,不仅要激励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法手段,以及体育器材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探讨与创新,更要激励教师将好的方法与成功经验不断总结积累并应用于实践,还原于日常教学。将评优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这样的研究才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2.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标精神,贯彻落实体育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处理课程标准领域目标之间的关系。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增强体能、增进身体健康,还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建议教师:一要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播,以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二要体育教师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合理运用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三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和能力,在小学阶段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情意目标落到实处。

2)夯实教学基本功,为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体育教师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作基础、作保障。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如分析和处理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课后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等,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措施,有预案,确保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学校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防范教育;学校及体育教师要有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要尽最大努力将不良后果降至最低点;学校有义务帮助体育教师积极处理问题,运用法律途径保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切不可因噎废食,以安全为理由而禁止或影响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4)关注常态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于日常教学,在常态教学中,努力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入手,脚踏实地开展研究,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做好评优课、研究课、观摩课非常重要,它是常态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导向,但它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提高常态教学质量,这样,我们的教学研究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课教研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体育课上的“意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讨厌的理由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