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前作文常规的几点浅见
2009-07-16李建洲
李建洲
高考作文阅卷速度很快,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阅卷人员不可能像平常的语文任课教师那样对作文精批细改。有人说高考阅卷“像刮风一样”,虽有点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考阅卷的实情。所以,教师在考前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常规作文指导,使学生在规范作文的前提下,彰显自己作文中的亮点。要知道,对作文而言,考前学生的感悟往往比题海战术更实用。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常规的拟题、立意、选材和构思几方面谈几点浅见:
拟题就是给作文“起名”吗?
先看下面一道考前作文模拟题(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心是花园,思想为种,既可繁花似锦,也能杂草丛生。”意思是说当我们播下怀疑、害怕、猜忌等种子时,我们便会生活在痛苦中:而当我们播下互助、勇敢、友爱时,我们便会生活在美好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考试后,我对自己所任课的两个班级学生作文的拟题作了专项分析。请看下面部分同学的拟题(书名号省略):
1、从微笑开始
2、美好的心灵
3、播下勇敢的种子
4、选好种子再种田
5、心花怒放
6、别给心灵判刑
7、生活
8、人生观
9、思想的力量
10、为心灵锄草
11、万事由心而生
12、我的秘密花园
13、海纳白川,有容乃大
14、为心灵播撒一缕阳光
15、思想美与丑之影响论
16、心静则明
这里仅从拟题而言可以看出:一、有些同学的拟题准确而精炼,生动而新颖,且有一定的意蕴。如拟题“4”、“5”、“6”、“10”、“12”、“13”、“14”、“16”。二、有些同学拟题太“大”,不具体,从中很难看出写作的方向。如拟题“7”、“8”、“15”。三、个别拟题观点错误,在错误的观点下写文章,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拟题“万事由心而生”,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笔者不禁想到父母给孩子起名的事。拟题就是给作文“起名”吗?并不如此简单。父母多是在孩子出生后给孩子起名,我们该不会在写好作文后再拟题吧!即使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给孩子起好了姓名,但生出什么样的孩子与姓名没有任何关系。无论你对自己的姓名怎样想象,姓名也只是代号而已。但作文拟题要复杂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拟题与立意密切相关。拟题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立意的成分,是立意的先导。许多文章的主题都能从题目中映射出来。如《药》《祝福》《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好的题目并不是摆给别人看的花瓶,而是打开文章主旨的钥匙。
立意的首要标准是什么?如何分解话题?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真是相距十万八千里吗?
作文立意的标准有:思想健康、紧扣话题、充满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等。但在应试作文中,立意的首要标准是“紧扣话题(题目)”。显然,如果立意偏离甚至脱离话题,再深刻的立意也不符合写作要求。如何围绕话题立意?这里介绍一种“顺藤摸瓜”法,这是由话题作文的特点决定的。一个话题会有许多“子话题”,学会分解话题,作文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空洞无物。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二):
以“健康”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选题材,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脱离话题。
下面首先有目标地对这个话题进行分解:
分解~:
健康:人的健康和其他事物的健康:
人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健康和不健康;
不健康:自私、嫉妒、多疑、偏激等:
自私;为什么谈“自私”?“自私”产生的原因?如何克服自私?
分解二:
其他事物的健康:一般动物的健康、植物的健康、语言的健康、发展的健康……
从以上的分解方向和目的看,谈“健康”方面的“心理上的自私”比较合适。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说人人都要这样写,选择什么样的子话题由自己决定。总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谈的“点”太多的结果是什么也说不清。写文章开口要小,挖掘要深。
“话题”二字一度席卷中学语文的作文殿堂。从本质上讲,“话题”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试想,古今中外写文章的人谁能离开“话题”?不少人把话题作文当成完美无缺的宝贝,从而过分贬低其他的作文形式,看不到不同形式作文之间的联系。近年高考作文终于出现了新气象,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很好!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之间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吗?请先看下面的例子(例三):
古希腊有一位年轻人从祖上那里继承了一张良弓,用它来打猎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于是,有人对他说:“你这张弓看起来太平常了,你应该把它装饰一下,这样才能与你的身份相配。”年轻人于是就让工匠在弓上刻上精美的花纹。第二天,他兴高采烈地去打猎,刚一拉弓。“啪”的一声弓断了。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选择合适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分析以上材料后,如何立意呢?“话题”在哪里?其实,如果有人太想“赶时髦”,完全可以在材料后加上“小尾巴”。如:“以‘相信别人为话题”,或“以‘美为话题”,或“以‘嫉妒为话题”等。但不加这些“尾巴”,难道我们就想不到以上“话题”吗?所以,最好的话题不是别人送的,是自己根据材料按要求“拿来”的。哪一种作文形式给人的写作的空间大,要看具体情况,不可“一刀切”。
选材常见的失误有哪些?
请先看下面一道考前作文质检题(例四):
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作文。
提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中国,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凡人的事迹和精神令我们感动,而他们的精神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
要求:根据提示,自拟题目,自选题材和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作文题总体上设计不错。一是贴近生活;二是提倡写真情实感;三是题目难度适中。但考试后从我所批改的三百余篇作文来看,学生得分并不理想。其中选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仍然完全选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作文,详细叙述他们的事迹,使作文变成间接的抄袭。这样下去,语文教师在考前都有点不敢向学生介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
2作文缺少甚至没有独立构思的内容。如有些同学在简短的开头后,就以“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或“我在电视里看到……”或“我在书中看到……”等形式领起文章主体内容,机械地叙述“听过”或“看过”的内容,一直到最后结尾时才不痛不痒议
论两句。
3相当一部分同学平常阅读量很少,头脑中缺少材料,对事物认识也不深刻,写作中经常引用有限的固定材料。有些同学一提笔就把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等人“请”出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注重一“活”字。
4举例琐屑而浅显,行文缺少细节,整篇文章“弱智”。如写父母总离不开送雨伞,送衣服,或半夜三更送自己到医院去。如此,选材上就达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的境界。本次作文中,有的同学围绕“感动”话题,历数鸦片战争、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谈到新中国建立不肯罢休。这样的文章看似洋洋洒洒,材料丰富,其实敷衍为文,空洞无物。
5选材过分依赖名人名事,忽略自身经历,漠视平凡人的事例,写出的文章盲目罗列事例,缺少深入分析,缺乏真情实感。
构思中常见的不足有哪些?
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对作文的构思存在许多不足,以下简要列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点:
1注重写作技巧没错,但常弄巧成拙。如有的同学写文章动辄写“题记”,其实写得既不精炼也不含蓄,这等于首先把自己的缺点摆在阅卷人的眼皮底下,真是自找麻烦!
2入题太慢,不是设置悬念,而是兜圈子,整篇文章头重脚轻。如一位同学写自己的外公,开头一段用了一百多字说明自己的性格,而从全文看,这些文字与“外公”没有任何关系。第二段开头又来一句:“下面我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请你们相信……”真让人受不了!
3文章过渡不自然。如一位同学写“母亲”,在文章几个段落的开头分别写了这样几句话:“记得有一件事……”、“接下来有一件事……”、“最后还有一件事……”。这样的过渡十分生硬。
4写真情实感当然好,但有些同学把话说得太“实”,从应试角度看不太合适。如“我已经复读两年了,语文成绩还是不好……”;又如“中学生谈恋爱是有利于学习的……”;再如“我的作文一直很差,平常每次考试作文只能得三十分左右……”。
5该分段不分段,不该分段强行分段。尤其后者分明是心虚,没内容写,以为写到“800”的标记处就大功告成了。
总之,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勤观察,勤思考,勤读书,勤练习,勤总结。学生在考前仍需进行作文常规训练,并且多动脑筋,扬长避短,如此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