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事实论据发挥最大效力
2009-07-16胡岭
胡 岭
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依据论点有效地选择论据作为观点的辅证,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以平实胜虚华的效果。但是,如果事实论据用得不好,不仅不能增强说服力,还可能影响行文的严谨性和深刻性。那么,如何才能用好事实论据,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力呢?我想,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裁剪得当,有的放矢
一个事实材料不可能是单一的信息体,它是诸多信息的集合,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切合不同立意的议论文。但有些同学在选用事实论据时习惯于照搬照抄,让其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于文章中,结果自己选择的材料枝蔓丛生,无法和议论文的主题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其不具备说服力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以立意为刀剪尺子去丈量剪裁事实材料,使之合乎行文要求,以实现其最大的效力。我们来看以下事实材料:丘吉尔的演讲功力令世人折服,其演讲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透着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中最困难的时期,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几乎就是丘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可是有谁知道,丘吉尔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当他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决心克服这个缺点。通过努力训练,几年后他便风度翩翩、语惊四座了。
当这则材料要充当立意为“人不是天生便是优秀的,努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可以将材料裁剪为:丘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语调还是手势,都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但也许大家不知道他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那是什么使他从一个羞涩的人变成一位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呢?这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离不开他连续几年的刻苦训练。当这则材料要成为立意为“远大目标和抱负是成功的动力”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则可以将其剪裁为:有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但他在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便决心克服这个缺点,为自己前进道路扫清障碍,后来这个人成为了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这个为远大目标和抱负所激励,努力提高自我的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丘吉尔。当这则材料要成为立意为“语言的力量”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则可以写到:丘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还是语调都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时期,英国军民每天都要面对德军的轰炸,在这最困难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便成为了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通过这样剪裁,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删除一些与立意无关的信息,有的放矢地为文章主题服务,有力地证明观点,使中心突出而鲜明。
二、构建得体,境面开阔
对于一篇充实的议论文而言,事实论据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材料,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堆砌事实论据,而不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则可能使文章出现“材料单一,枯燥无味,褊狭不周,漏洞百出”的硬伤。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材料的特点,如从时间上分,有古代事例,也有近现代、当代事例;从地域上分,有本国的事例,也有外国的事例;从性质上分,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事例;从范围上分,有点上的事例,也有面上的事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以上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组织,或做到古今结合,或做到中外并举,或做到正反相映,或做到点面互补。
古今结合如:诸葛亮谨记刘备遗言,尽心辅佐刘禅,敌强我弱。却义无反顾地六出祁山,病故于阵前。他本可以弃政治、弃诺言而去,在山林中逍遥,然而,道德告诉他,只有“鞠躬尽瘁”,方能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而现代的一名公交车司机——黄志全。也在用生命实践着道德,在心脏病突发之时,他忍着剧痛,刹车、靠边、打开车门。车安全了,乘客安全了,行人安全了。
中外并举如:马克思如果不用他毕生的精力矢志不渝地追求,大英博物馆地板上那两个深陷的脚印又怎能引导通向人类解放的道路?刘翔如果不用矫健的双腿奋力地奔跑,又怎能实现他为亚洲赢得第一枚短跑金牌的抱负?
正反相映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和郑思宁死不屈的气节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又取得了别人的推崇,终于名垂青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厚颜无耻的慈禧竟然为了一己之欲而不惜放弃个人与国家的尊严,倾全国之财物去讨好各帝国,所以留下骂名这就不足为怪了。
点面互补如:古有晏子使楚,楚国刻意刁难,开个小门,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争,说:下等人出使下等国家,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负气回国。而是适时弯曲,据理力争,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胯下之辱,张良为老人拾履,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他们能屈能伸,屈为积蓄力量,伸为博取人格尊严。这些事例各有侧重,但相互交织,形成强而有力的组合拳:古今结合,以时间为线纵向探究;中外并举,以空间为轴呈现广阔现实;正反相映则造成落差,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点面互补则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把详与略,深与广结合起来了,这样,事实论据既丰富多彩,又互为依托,从而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三、分析得法,挖掘深入
如果事实论据是“肉”,那么分析议论是“灵”,有肉无灵,肉身则是一具僵化无趣的躯壳。许多同学在使用论据时,只知道罗列事例,像开中药铺一样,左一个事例,右一个事例,不能说数量不多,但每一个事例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那么便无法将事实论据中的精神内涵彻底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大家可以来看这一段文字:我们以理想作尺,量出一个人抱负的长短。珠穆朗玛峰,高入云端,巍峨的山势让许多青壮年都望而止步,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却完成了这一壮举。是什么让她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年青人都很难完成的事情呢?是心中的那份理想。这里选取了一位老太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事例来说明理想的作用,作者所选的这个事例非常典型、新颖,但是读完之后,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理想促使老太太完成了这一项工作呢?再深入思考,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选用事例之后就直接把理想的大帽子扣在事例的头上了,而没有仔细深入分析,在事例与主题之间搭就一座桥梁,从而使得事例是事例,主题是主题,事例自然就不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了。因此这一段文字可以通过增加分析的方法,诠释其内在的意蕴:我们以理想作尺。量出一个人抱负的长短。珠穆朗玛峰。高入云端,巍峨的山势让许多青壮年都望而止步,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却完成了这一壮举。有人说,青年人比老年人更有价值,他们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时间充裕。可是没有理想的支撑,再大的价值也只是石中紧裹的美玉。谁又说“我已老矣,这只能是青年人才能完成?”只要心中有理想,只要将理想付诸行动,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能让价值升值。
那么对于事例,我们如何来分析呢?一是要紧扣材料切忌泛泛而谈。许多同学写完事例之后,马上就会写道“没有……就没有……”,“就是因为……,才有……”,“这就是……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不分析事例,只下结论的表现。要克服这一毛病,我们要针对事例,分析其人其事的特点,来龙去脉,或前因后果,以使得主题与事例之间相互照应。二是要把握根本忽略细枝末节。有位同学在写“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实行暴政”时,大议特议秦国是如何凭借实力最终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天下的老百姓的力量是如何强大的,结果关于秦朝实行暴政的内容只是一笔带过。为此,我们一旦确定事例中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围绕其根本来议论什么,绝不拖泥带水。三是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许多同学在看问题时,总是用绝对的眼光去对待,一味肯定,或一味否定,而忽略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从而使所选事例缺乏说服力:所以,针对事例要考虑到其具体的条件,并通过一定语言加以表现,为自己的观点留有一定的余地。有人说,在写议论文时,“理不够,例来凑”,而我认为单纯凑例是不能将事实论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只有灵活多变地处理事实材料,只有恰到好处地构建事例,只有细致入微地分析事例,方能使事例与全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其承担起论据应有的作用,让其成为主题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