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流失
2009-07-16田志新
田志新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近年来,我国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出现加剧趋势,水土流失防治面临严峻形势,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岩石性质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类型的形成,同时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的抗蚀能力。此外,岩层的倾斜度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
土壤:是被侵蚀的对象。侵蚀的强弱取决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如土壤的透水性、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孔隙度及抗冲、抗蚀性能等。
植被:几乎在任何条件下植被都有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能够覆盖地面、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能减少或防治水土流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产生和发展。
气候:所有的气候因子都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其中暴雨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和主要气候因子,而风是风蚀和风沙流动的动力。
水土流失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以上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陡坡、暴雨、土松、植被少)才会发生和发展。
2.影响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由于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人们对自然界的需求不断增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式,如破坏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开山采石、城市道路建设,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使各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利的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内因,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与利用则是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外因,也是主要因素。
二、水土流失的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分散或成片地塌落。重力侵蚀突发性强、危害大。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淤积形成)。风力侵蚀吹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从而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同时,风力侵蚀也能造成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加剧给人们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变薄,质地粗化,土壤肥力下降,蓄水能力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塞了下游河道和水库,削弱了河道的泄洪和通航能力,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加剧了防洪压力。
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同时造成湿地大面积萎缩,高原湖泊大量消亡,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荒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严重的风蚀使土地荒漠化迅速扩大,同时为沙尘暴的持续、加剧提供沙尘来源。
滑坡、泥石流频发:泥石流易形成急流险滩,冲毁路基桥涵,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化肥、农药等的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生态恶化,贫困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农、林、牧业生产量降低,人们生活贫困,贫困县几乎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四、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我国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的扰动,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其表现特点如下。
面积大: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千米2,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165万千米2,风蚀191万千米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千米2。
程度高:从流失的严重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62万千米2,中度流失面积为80万千米2,强度流失面积为43万千米2,极强度流失面积为33万千米2,剧烈流失面积为38万千米2,其中中度及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4%。
分布广: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类型复杂: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
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即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治理措施,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学(0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