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2009-07-16范广利
范广利
诵读是品味古典诗词意境和情感的钥匙。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那么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对古诗文应该怎样进行诵读呢?
一、读准字音,读得文通字顺
能读准字音,不仅是语言上的进步,同时对于了解古诗文的意境,了解一词多意和通假字等都是有助于对一篇古诗文更好的了解。例如,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读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若把其中的“要”读作“yào”,文章就不好理解了,在这句话中“要”是一个通假字,它通“邀”,意思是邀请。《鱼我所欲也》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的三个“为”字,在句中分别是“替”、“为了”、“做”的意思,前两者为介词,后者为动词,故应分别读作“wèiwèiwéi”。
二、把握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句式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在诵读中,我们是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实现句与句之间停顿的。如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应该先画出它的停顿方式:“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文言句中的语气助词一般是用来揭示停顿的,如“也”、“乎”等,朗读时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三、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望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