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误区

2009-07-16刘晓刚

新课程·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学误区教学效率新课程

刘晓刚

摘要:从《科学》(浙教版)教材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入手,揭露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典型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教材 教学误区 创新 教学效率

正文:

近年来,教育部博采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和标准,其中综合性理科课程《科学》(浙江版)便是一例。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教材的特点明确告诉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教材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入手,发现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典型误区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误区之一:由“尊重教材”而成为“囿于教材”

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认为教材就是标准,十分尊重教材。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中要摆脱因“尊重教材”而囿于教材的现象,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利用教材,在新课程观念的引导下,用我们的智慧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内容的优化重组,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例如:八年级科学(下)第一章第六节关于“化合价”这一教学内容,教材中只是给出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未给出化合价的定义,并且教材中也省去了原子核外排布结构示意图(不属考试范围),再加上部分元素还有多个化合价,因而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就特别费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适当补充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并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大小与其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有关的角度去辅助教学,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误区之二:理念落后而导致教法僵化

新课程改革对实施教育者的教师而言,首要的是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我们要把知识视为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的基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知识的传授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面对这种教得多,学生练得多但碰到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的现状,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课堂上教和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讲与练上,忽视了根据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和探究活动。建议:

第一,建立“情景与互动式”教学。提倡“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和做什么。

第三,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学》课堂教学必备的硬件。

第四,重视并优化实验教学。科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新的《科学》教材中关于实验和活动的编排数量明显增加,教师不仅要重视基本实验的教学,更要开动脑筋,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假期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获得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创新能力。

误区之三: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素质培养”

“新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也就是要求教师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学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科学探究活动应当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相对于接受性学习,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从应试的角度看效率相对较低。正因为如此,现实中,教师上课为了突出“重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直接将结论“告知”给学生,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短期看,可能效果(这里指学生应试水平)不会差,此做法也许不无道理,但从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来看,结论也许就是相反的了。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有挫折、有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而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我们老师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鸟,已飞过”。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感,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的是探索的过程,领悟的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

误区之四:看重所谓的“标准”而泯灭“错误”的灵性火花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对问题的解答都是正确的、标准的,而对那些“错误”的解答则一概而论,全盘否定。然而,从认知理论而言,暴露错误的过程更能提高纠错的针对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来自学生的错误,确实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做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出错,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立见解,对学生的观点、表达的正确程度及表达方式予以观察和指导。

误区之五:复习课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容量过大,教师会因教学内容过多而提快语速,加快节奏,这样就使教师在教学时少了几分从容、自然,多了几分紧张、压力。教学任务进入了复习阶段,教师往往用“大容量”的习题课来进行复习。岂不知真正的高效率不是简单依靠课堂的习题的大容量、高难度来实现的,而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应当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交流、感悟、总结,不断地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思维量”。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合理化的利用教材,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避免课堂教学“误区”,使科学教学得以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夏季云.“实验探究兴趣的培养与实验能力的提高”,物理教学探讨 2002[1]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中

猜你喜欢

教学误区教学效率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