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与管理

2009-07-16

新媒体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

方 伟

[摘要]从中国风景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中国风景资源开发二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具体分析了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的四种形式(1)掠夺式影响;(2)侵入式影响;(3)干扰式影响;(4)隐形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1)规划措施;(2)管理措施;(3)技术措施。

[关键词]风景资源 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管理

中图分类号:K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420166-01

一、引言

对待自然风景资源的态度,可以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对自然的征服到对自然资源的热爱和保护,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后的几十年,将是中国保护自然资源的关键时期,风景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国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献计献策。

二、外界对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分析

除了自然因素,如大风大雪、林火、风化侵蚀、雨水冲刷、泥石流等,对自然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对风景资源的不利影响,如毁林造田,建造人工构筑物、修建公路铁路等,都会破坏资源本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阻挠其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类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那就是,人类活动对风景资源的正面影响,如风景林改良、植树造林、防病治虫、合理管理、保护风景资源免受破坏等,这种影响有助于自然风景资源的健康发展,同时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来影响它的生存发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人类活动对风景资源的不利影响(或称负面影响),在中国二十多年自然风景资源开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从影响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掠夺式影响、侵占式影响、干扰式影响和隐性影响四种。

1.掠夺式影响是指由于利益驱使,人类从自然资源中无偿获取一部分资源,而对自然风景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开山取土采石,偷猎野生动物、伐木、取水、放牧、采矿等。这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掠夺,长期影响往往会造成资源枯竭,整个生态系统和景观视觉质量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2.侵占式影响是指原本属于风景区的土地等其它资源被外来物所侵占,如毁林、围湖造田、人类活动侵占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建造大型建筑(如重修古建、建宾馆、饭店、私人住宅、商店、寺观庙宇等)、建索道、修道路、架桥梁、架设管线等。侵占式影响通常是一种长期性的、大范围的资源破坏行为,根本改变了土地的利用形式,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形式,往往造成自然风景区域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如果得不到严格控制,最终会使自然资源的特色衰竭殆尽,消失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

3.干扰式影响主要指游人行为对风景资源造成的影响,包括旅游垃圾、人为破坏植被、人为火灾、攀爬山体、游人排泄、干扰动物活动、大量游人造成地面沉降等,这种个别影响大多不会对风景资源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期积累、不断影响,会对景观资源带来较大的生态破坏,同时影响视觉质量。

4.隐性影响主要是指周围大环境对风景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城市化的扩大,工业污染造成的空气、水源污染、气候变化、酸雨等不断波及风景保护区域,造成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区内的气候、水源、空气质量发生大范围的根本变化,最终影响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使自然风景区内的物种生存规律受到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除了会对风景资源产生负面影响,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风景资源产生正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一个尚处于原始状态的风景区域,如原始森林,如果没有人为干涉,除了科学考察,那么这片风景区域对欣赏者来说只会产生不安、恐惧心理(猎奇心理除外),因为人在风景空间中,具有对安全性和视觉方向性,如对水、路线、目的地、气候、庇护所、视觉可及性、休息所等信息的需求。只有当人的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欣赏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因此对未开发的风景资源,人类必要的影响将有益于对它的了解、保护和利用。第二,采取措施保护风景资源免受侵害,有益于其自身生态的完整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另外,当不利影响产生不良后果以后,可通过人力弥补和改良,如拆除破坏资源的人为物,植树造林、防治病虫害,林相改造、减少游人量、减弱人为侵占或破坏的程度。第三,通过改善风景区内、外的生态环境,促使其气候、温度、水源、空气状况等得以改良,提高风景元素的生存质量。第四,自然风景可在人类能动性的支配下,适当改造,以适宜人的视觉审美需求,这样就提高风景景观视觉质量,也就提高了资源的存在价值。因此,人类对风景资源既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又可以促成正面的影响,负面影响是应当避免的,正面影响是应当鼓励的。另外,从影响的时效上讲,又可分为主动影响和被动影响,主动影响即有预见性地提前对风景资源施加影响,防微杜渐,以避免出现资源破坏现象;被动影响即在负面影响出现后才采取的弥补措施,很明显,风景资源的管理需要更多的正面影响,主动影响,而尽量减少或杜绝负面影响和被动影响。

三、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管理

(一)规划措施

1.对于拟开发的风景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评价研究,摸清家底,从资源保护角度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切忌盲目上马。

2.开发者大多以商业目的投资风景区,往往希望风景区朝着人工化、城市化的方向发展,规划者应保持自己的职业责任感,不能完全听从开发者不合理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开发者,作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者,才不至于使规划成为又一个破坏自然环境的方案。

3.分层次开发。谢凝高教授认为可将风景经济空间分为4个圈层,以保护敏感程度高的区域:(1)风景内核心区应禁止经济开发;(2)风景内控制区、服务点应限制经济开发;(3)风景区外开发区积极开展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德国施普雷森林自然保护区也曾有过相似的分区规划:(1)纯原始状态的核心区;(2)尚未开发的自然风景缓冲区;(3)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度假风景区;(4)从城镇到旅游景区之间的过渡,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4.对于暂无资金开发的风景,可采用征地的办法,将这一区域保护起来,以防挪做它用,甚至侵扰、破坏自然风景。

(二)管理措施

1.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风景区环境保护。

2.加快风景资源管理立法。我国现行管理法规仅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都难以适应风景区开发的现状和实际中的管理操作,急需设立新法以适应实际情况。

3.管理体制:变地方管理为国家部委直接管理,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避免风景资源变成某些地方政府的“赚钱机器”,严重损害风景资源。二战期间,工业生产曾迫使美国的国家公园打开大门以满足商业目的,采矿业、伐木业、放牧业肆意进入园内,当时国家公园局顶着各种压力,努力抵制。现在看来,当初如果没有严格控制,任其从属于工业生产,最终会资源枯竭殆尽,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些国家公园。

4.对于出现了环境破坏的风景区,应减缓开发速度、扩大保护范围、压缩开发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同时,对出现的环境生态破坏或视觉污染应急时处理,以防累积影响不断增加、扩大。

5.对于已出现资源破坏,需要恢复的景区,(1)可禁止人工建造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2)可通过限制进入、限制利用类型(如可观不可进入)、限制游人数量、限制滞留时段和时间等办法;(3)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造林相,增加群落层次。这些方法都可以减小自然环境承受的负荷,使其逐步恢复自然力。美国黄石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了减少对动物的干扰,采用抓阄的办法,每天只限十几名幸运者乘一辆汽车进入。我国九寨沟景区也采用了限制游人数量的办法保护自然风景资源。

(三)技术措施

1.提高我国的导游素质,通过导游的解说词,实地普及环保意识,让越来越多的游人了解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及如何做才是保护环境,如旅游垃圾该如何处理,随意乱涂乱画是对文物景观的破坏等。这一点在国内景区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建议管理者、引导者首先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才会更好地普及。

2.关于旅游垃圾问题,还可以采用增加游线上的垃圾回收点,加强养护巡查等办法解决。

3.景区中的汽车尾气、噪声污染等问题,可采用限制车辆、车速、改变交通路线等办法解决。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就采用在景区内使用环保车的办法,外来车辆都严格禁止进入核心景区,有效防止汽车污染。

4.风景资源开发过程中,易产生视觉污染,每项建设都应采用视觉模拟和微调来考察模拟景观的效果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决定其建设的可行性。

5.对于必须建造的功能性建筑,应尽量在色彩、形体上接近自然环境的色彩、形体,体量,愈小愈好。还可采用遮挡、埋入地下、绕道而行等办法隐藏,使不进入观赏视线,以减弱这类建筑在环境中的影响。

6.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植被这一构成元素,发挥其统一、同化、掩饰、维持环境整体性、提高自然力的作用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遮掩影响视觉质量的物体,因此应尽量保护植被,增加植被面积及更新植被的群落结构。

7.对于需恢复自然力的景区,可采用退耕还林,拆除人工物的办法扩大植被面积。

四、结语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的发展阶段下,自然风景资源仍是很重要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尚处于贫困中的偏远地区,这一点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但需要我们每个人清醒认识的是,资源的真正价值到底在哪里,哪些资源是真正的“卖点”?是可以成为子孙万代的“卖点”?那就是景观环境的自然性和完整性,而不在于建造了多少高楼大厦、多少亭台楼阁。二十多年的风景资源开发已给了我们太多的警示,面对未开发和已破坏的资源,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冷静、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才会真正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丰收。

参考文献:

[1]丁文魁,风景科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2]韩锋,风景游憩地规划与管理理论[M].

[3]韩锋,生态管理是我国风景游憩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园林,1999.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
浅析畜牧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相关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比分析
关于油田污水回注改造工程环境影响研究
城市化发展对汛期降雨特征的影响
基于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探索
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联性分析研究